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xy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保护作用,并探讨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挑选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采用STZ(65mg/kg)腹腔注射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6组: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对照组(DC) ,氟伐他汀低、中、高剂量(2、6、18mg. kg-1·d-1)治疗组,每日灌胃,氟伐他汀中剂量+胰岛素组(6mg. kg-1+2U·kg-1·d-1)每日灌胃并皮下注射精蛋白锌胰岛素,胰岛素治疗组(2U·kg -1·d-1),每日皮下注射精蛋白锌胰岛素,正常对照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及血糖。末次给药24小时后以水合氯醛(0.36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大鼠Ⅱ导联心电图,然后经右颈总动脉行左心室插管,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内压变化速率(±d p/ dtmax)和左室内压上升达最大速率所需时间(t-dp /dt)等心功能指标。完成压力曲线记录后颈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分离血清-20℃保存待用。迅速开胸取心脏、游离左心室分别称重。计算全心相对重量(心脏指数)、左心室相对重量(左心室指数)。并取左心室前壁心肌组织固定,采用HE、PAS、VG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并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应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量;测定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Ca2+-ATP酶(Ca2+-ATPase)的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1.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及血糖的影响实验期间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逐渐出现消瘦、多饮多尿、对外界反应迟钝,小便腥臊酮臭、大便塘稀;多见皮肤溃疡、白内障、肠梗阻等。与模型组比较,氟伐他汀各剂量组也出现消瘦、多饮多尿、小便腥臊酮臭等,但对外界反应相对灵敏,且白内障,皮肤破损溃疡及肠梗阻的发生明显减少。氟伐他汀中剂量+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组动物一般状况明显改善,体重增加,毛色恢复光泽,反应灵敏,但仍不及正常组。实验动物饲养8周后,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血糖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伐他汀各治疗组血糖和体重改变不明显(P>0.05)胰岛素干预组体重明显增加(P<0.05)、空腹血糖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2.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心电图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观察Ⅱ导联心电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电图QRS波出现严重的高电压波形并且ST段明显抬高;氟伐他汀各剂量组及胰岛素组大鼠心电图较模型组相比QRS波幅不同程度的降低,ST段抬高幅度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变化速率(±d p/ dtmax)和左室内压上升达最大速率所需时间(t-dp /dt)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下降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升高( P <0.05,P <0.01)。与模型组比较,氟伐他汀各剂量组及胰岛素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氟伐他汀中剂量+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组LVSP、LVEDP、+ dp /dtmax、- dp /dtmax和室内压上升达最大速率所需时间( t-dp /dt)均明显好转(P <0.05,P <0.01)并且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心室重塑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伐他汀各剂量组左心室指数减小,尤以氟伐他汀中剂量组、氟伐他汀中剂量+胰岛素组及胰岛素组改善最为明显(P <0.05,P <0.01)。4.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病理检查结果的影响光镜下HE染色可见:模型组大鼠心肌可见变性、坏死(淡染)的心肌细胞。细胞核深染且大小不均匀。氟伐他汀低剂量组改善不明显,其余各组心肌纤维病变不多见,排列较整齐,心肌细胞边缘清晰,细胞核形状、染色正常。PAS染色可见:正常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只有极少量PAS阳性物质沉积,模型组心肌组织中可见大量深染PAS阳性物沉积,氟伐他汀低剂量组PAS沉积略少于模型组,中、高剂量组及胰岛素组PAS阳性物质明显减少,淡染;氟伐他汀中剂量+胰岛素组及胰岛素组PAS阳性物沉积与正常组比较增多不明显。VG染色发现:正常组大鼠心肌小动脉外膜有少量胶原沉积,模型组心肌胶原纤维增生、分布不均匀,排列紊乱,氟伐他汀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改变不明显,其余治疗组胶原纤维轻度增生,分布较均匀。电镜下观察显示:正常组心肌纤维结构完整,肌小节排列整齐,线粒体无增生,线粒体膜完整,无空泡样变,嵴正常。心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均匀,横纹清楚。闰盘正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管腔开放。模型组心肌纤维水肿或断裂,肌小节失去正常结构,线粒体大量增生且出现大量空泡样损害,线粒体嵴断裂或消失。心肌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呈锯齿状,细胞核闰盘间隙增宽,心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明显,管腔淤血。氟伐他汀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改善不明显,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损伤明显减轻,肌小节排列尚可,线粒体增生及病变较前减少,心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较均匀。氟伐他汀中剂量+胰岛素及胰岛素组,偶见空泡样变线粒体,核轻度固缩,其余与正常组近似。5.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血清中TG、CK等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G、TC显著升高(P<0.01,P<0.05),HDL显著降低(P<0.01,P<0.05)。氟伐他汀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TG、TC显著下降(P<0.01,P<0.05)其中中剂量组、中剂量+胰岛素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HDL升高不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K、LDH均明显升高(P<0.01),氟伐他汀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CK、LDH均明显下降(P<0.05)以中、高剂量组及中剂量+胰岛素组为甚(P<0.01),且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胰岛素组下降不明显(P>0.05)。6.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SOD、GSH-PX等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SOD、GSH-PX、Ca2+-ATPase活力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氟伐他汀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SOD、GSH-PX、Ca2+-ATPase活力有所增强,其中氟伐他汀中、高剂量组及中剂量+胰岛素组SOD、GSH-PX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MDA含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P<0.05)。7.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心肌PKC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PKC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氟伐他汀低剂量组外,氟伐他汀各剂量组及胰岛素组PKC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下降(P<0.01,P<0.05),且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氟伐他汀可减轻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心肌损伤,对心肌组织具有保护作用;2.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脏氧化应激水平,以及调节蛋白激酶C(PKC)表达等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1.描述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孕期自我管理行为情况。2.构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妊娠期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8月到2016年1月在济
编者按:rn有人认为,在当今时代,通讯手段极为发达,家访这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已经落伍.究竟是家访落伍了,还是告状式的家访理念落伍了?上海市青浦区的广大学校和教师积极探
理念:学校不是教育的独行客rn在学校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听到这样的对话:“老师,我的孩子全靠你们了.”是家长的信任还是家长面对教育的尴尬和沮丧?难道仅用老师的双手就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剂量枸橼酸舒芬太尼患者自控皮下镇痛在腹部手术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腹部手术后皮下镇痛枸橼酸舒芬太尼的最佳剂量,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术后镇痛途
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各种矿产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矿山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进展十分迅速。如美国、加拿大、苏联、西德、瑞典、日本、英国、法国等发展都比
目的:研究ω-3不饱和脂肪酸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选取出生后7日健康清洁级新生Wistar白鼠32只,雌雄不限,分为A、B、C、D4组,每组各8只,分别与母鼠共同饲养,四组实验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不同剂量甲氨喋呤(MTX)化疗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血、脑及睾丸组织药物浓度的关系。   方法:   (1)建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80只4周龄
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索了灰色并联分析在水稻新品种(系)综合评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依据各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排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的结果与实
本文结合BACnet数据通信协议阐述、Object的任务划分标准、BACnet数据通信协议中的服务功能及划分的层数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In this paper, BACnet data communication
1996~1998 年,于不同作物中进行了植物多功能特效营养素“浸种剂”和“保花壮果剂”的连续试验。结果表明:前者对农作物种子具有提高发芽率、促进发芽势的作用;后者有改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