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离变形菌族中整合子分布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igh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变形菌族细菌的耐药特性,研究变形菌族细菌中整合子与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lasmid-mediatedquinolone resistance determinants,PMQRs)的流行分布特征,为有效防治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播散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患者标本的176株非重复变形菌族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分析其耐药状况。  2.整合子及其可变区携带基因盒的筛查:采用PCR方法检测176株变形菌族细菌Ⅰ、Ⅱ、Ⅲ类整合子的携带情况,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将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基因序列采用AluⅠ/HaeⅢ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后电泳,挑选阳性PCR产物测序确定可变区耐药基因盒携带情况。  3.PMQRs基因的筛查:通过PCR方法扩增所有实验菌株中的PMQRs基因,包括qnrA、qnrB、qnrS、qnrC、qnrD、aac(6)-Ib-cr、 qepA以及oqxAB基因。  结果:  1.2011年~2013年间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患者分离中的变形菌族细菌共176株,其中包括摩根摩根菌97株,奇异变形杆菌66株,普通变形杆菌10株,雷氏普罗威登斯菌3株。176株变形菌株的标本来源以尿液为主(33.0%),其次是痰液(25.0%),脓液(13.6%),分泌物(10.8%),引流液(9.7%),其他类型的标本(7.9%)。临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176株变形菌株中120株为多重耐药变形菌族细菌,其多重耐药率为68.2%。临床分离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性最高,耐药率为45.5%;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1%、1.7%和2.3%。  2.PCR检测发现176株变形菌株中Ⅰ类整合子有82株,占46.5%,Ⅱ类整合子19株,占10.8%,并未检出Ⅲ类整合子。整合子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以及复方新诺明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9.7%、23.8%、40.6%、12.9%和54.5%,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5);在120株MDR菌株中,65.0%为整合子阳性菌株,在56株非MDR菌株中,23.2%为整合子阳性菌株,统计分析表明MDR菌株整合子携带率高于非MDR菌株(P<0.05);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共检出15种耐药基因盒,包括aadB-catB3(5株)、dfrA12-aadA5(18株)、dfrA12-orfF-aadA2(4株)、dfrA17-aadA5(5株)、cmlA1-aac(6)-Ib-aacA4(10株)、dfrA17(7株)、aadB-qacEdelta1(3株)、aadB-cat-blaoXA10-aadA1(5株)、dfrA1-orfC(1株)、aadA1(1株)、aadA2(1株)、blaPSE-1(2株)、aadB-aadA2(3株)、aadB-cat-blaOXA10-aadA1-dfrA1-aacA4(1株)和dfrA15(1株),其中dfrA12-aadA5检出率最高;Ⅱ类整合子可变区共检出sat2-aadA1(1株)和dfrA12-sat2-aadA1(5株)dfrA1-catB2-sat2-aadA1(1株)3种基因盒。  3.PCR检测结果显示176株变形菌株中共40株携带qnrD基因,包括17株摩根摩根菌,20株奇异变形杆菌,2株普通变形杆菌及1株普罗威登菌菌;5株摩根摩根菌和3株奇异变形杆菌携带aac(6)-Ib-cr基因;1株奇异变形杆菌与1株普通变形杆菌携带qnrB基因;3株摩根摩根携带qepA基因;2株摩根摩根菌、2株奇异变形杆菌和1株普通变形杆菌oqxAB基因阳性。所有菌株中均未检出qnrA、qnrC和qnrS基因。  结论:  1.临床分离的变形菌族细菌耐药性较严重,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达68.2%。MDR菌株的整合子携带率明显高于非MDR菌株菌株,整合子与变形菌多重耐药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2.变形菌族中Ⅰ、Ⅱ类整合子携带率较高,并且相比整合子阴性变形菌,整合子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以及复方新诺明抗菌药物耐药率显著升高。此外,摩根摩根菌中3种基因盒序列dfrA1-sat2-aadA1、dfrA1-catB2-sat2-aadA1及sat2-aadA1为国内首次报道。  3.我院分离的变形菌族细菌中qnrD基因的存在非常普遍。然而,qnr基因与整合子两者存在无相关性,表明qnr基因可能被变形菌族独立获取。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观察经阴道超声辐照后,不同天数取胚的绒毛滋养细胞的凋亡指数,以及绒毛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活化Caspase-3的表达情况;来探讨阴道超声辐照对人胚绒毛滋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