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杭地官绅对新式学堂的应对——以浙江求是书院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浙江大学前身的求是书院,在其设立前后,其场地、筹款以及师资延聘无不举步维艰。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而付出的努力无不映射出杭地官绅对新式书院的态度变化。求是书院执掌者与教习的延聘、薪酬、职权,书院学生的招收、学习及考核奖惩、出路等,均与杭地官绅息息相关。改设时负责人的遴选、突发状况的应对以及求是书院的变迁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晚清地方官绅对新式书院、学堂以及对大变局下的新式教育的关注与运作。新式书院是在晚清社会急需新式人才的背景下的无奈之举,亦是必要之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继承、改造了传统书院的精神传统与弊病,促进了清末近代教育的转型。“新者援理以相争,旧者恃势以相抗”,新式书院的创办与改办意味着一种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因此成为各方官绅的角逐场,充斥着无休止的利益纷争和权力攘夺。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嬗交过程亦是地方官绅吐故纳新、在时代洪流中或抗争或挣扎的过程。
其他文献
博物馆临时展览作为基本陈列的补充与丰富,在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对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历史衍变的考察,本文以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推出的《文心情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论文以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孟加拉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历史背景,以泰戈尔的民族国家观、自由观、普世性民族主义思想为重点,以泰戈尔对民族运动的参与、对民族主义的批
该文探讨了1921-41年魏玛德国与纳粹德国的对华政策.由于国内外环境等一些复杂因素,魏玛德国与纳粹德国在对华政策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并且对德中两国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女性是社会和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整体状况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清前期的广东女性,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处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特殊环境,历史、经济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中外史家对金朝历史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宋金关系、辽金关系、民族源流等方方面面.其中对金朝女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