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互文性叙事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纪录片伴随着电视的崛起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众多优秀的纪录片不仅在叙事内容方面独树一帜,在叙事方式上也在不断创新。央视记录频道的《舌尖上的中国》因其传播主体具有权威性、传播对象具有广泛性,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吸收、引用众多的文本,形成了集声音、文字、图像、画面为一体的互文叙事艺术。因此,其互文性叙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了吉拉尔·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以及影视叙事理论。在认真观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基础上,文章从创意主题、文化、故事性以及互文方式手法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互文了哪些内容、如何通过互文方式呈现这些内容。文章首先对叙事与互文性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互文性的本质属于叙事学,指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一部作品都能通过互文叙事唤起其他作品的影子,这为论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论文介绍了《舌尖上的中国》具体的互文叙事功能。在创意与主题建构上,《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佩特里尼的《慢食运动》文本,《舌尖上的中国》对主题创意的挖掘是个漫长的过程,它在主题框架上借鉴了《慢食运动》中西方有关美食的定义。通过互文阐释,突出了纪录片创作的主题。在文化建构上,《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借助美食引用了众多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谚语等,互文生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在故事性建构上,《舌尖上的中国》故事的内容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形成深度互文、在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上借鉴了英国BBC纪录片《人类星球》,这可以说是对BBC纪录片的致敬。通过故事性的互文建构渲染了观众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纪录片的温度,最后这些互文内容都是通过互补式和引用式的互文方式以及仿作、拼贴等互文手法达到的。当然,《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在最后提出来,并给出了改进的意见。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纪录片要合理互文叙事,增强纪录片的创新性,同时纪录片要恰当使用互文叙事避免引起抄袭之嫌。最后节目应该精准定位,坚持故事化发展,同时恰当使用互文方式和手法。这样纪录片在能在叙事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内涵,渲染观众的情感,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正>长江日报创刊于1949年5月23日,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报名,是中国共产党在武汉解放后创办的第一份党委机关报。曾为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现为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近年来
<正>2012年,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考察团一行80人参观了韩国仁川的松光幼儿园和首尔神学院附属幼儿园。通过参观幼儿园环境及与韩国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们的座谈,我们对韩
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普通高校在新一轮高校激烈竞争中抢占学校改革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其由特色办学理念指导下,构建特色学科方向,特色学科梯队,特色学科研究,特色人才培养
一李迪是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县)人,聪明颖慧、博学多才,当年还是毛头小予时,他曾以自己的文章为“敲门砖”,希望拜见文坛领袖柳开,柳开读了他的文章后,过了好久才出来,惊喜地对李迪说
期刊
王泽鉴教授把无权处分比喻为民法上的"精灵",孙毅教授把多重买卖比喻为"潘多拉的魔盒"。"无权处分与一物数卖"专题探讨会上,学者们以《买卖合同解释》对无权处分和一物数卖的
文化翻译指的是将原文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传递到译文文本中,传统译论就此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方法,认为一旦确定其中—种方法,就应将其贯彻全文始终。即使当这种方法单一运行而
<正>在销售沟通中,"价值差异"随时都会出现,而且任何一方都可能提出。很显然,"价值差异"会影响到销售的进程,甚至会威胁到双方的关系。由于"价值差异"客观存在,所以,销售人员
幽默是人类所有文化与语言的一个中心组成部分。语言学家们对幽默的研究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因此诸多的幽默理论也随之产生。其中乖讹理论(或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时临时起搏器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AMI行PC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
<正>典型人物报道是党媒开展主旋律报道的重要内容。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 11月2日揭晓,澎湃新闻2017年4月刊发的典型人物报道《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