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纪录片伴随着电视的崛起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众多优秀的纪录片不仅在叙事内容方面独树一帜,在叙事方式上也在不断创新。央视记录频道的《舌尖上的中国》因其传播主体具有权威性、传播对象具有广泛性,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吸收、引用众多的文本,形成了集声音、文字、图像、画面为一体的互文叙事艺术。因此,其互文性叙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了吉拉尔·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以及影视叙事理论。在认真观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基础上,文章从创意主题、文化、故事性以及互文方式手法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互文了哪些内容、如何通过互文方式呈现这些内容。文章首先对叙事与互文性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互文性的本质属于叙事学,指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一部作品都能通过互文叙事唤起其他作品的影子,这为论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论文介绍了《舌尖上的中国》具体的互文叙事功能。在创意与主题建构上,《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佩特里尼的《慢食运动》文本,《舌尖上的中国》对主题创意的挖掘是个漫长的过程,它在主题框架上借鉴了《慢食运动》中西方有关美食的定义。通过互文阐释,突出了纪录片创作的主题。在文化建构上,《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借助美食引用了众多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谚语等,互文生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在故事性建构上,《舌尖上的中国》故事的内容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形成深度互文、在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上借鉴了英国BBC纪录片《人类星球》,这可以说是对BBC纪录片的致敬。通过故事性的互文建构渲染了观众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纪录片的温度,最后这些互文内容都是通过互补式和引用式的互文方式以及仿作、拼贴等互文手法达到的。当然,《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在最后提出来,并给出了改进的意见。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纪录片要合理互文叙事,增强纪录片的创新性,同时纪录片要恰当使用互文叙事避免引起抄袭之嫌。最后节目应该精准定位,坚持故事化发展,同时恰当使用互文方式和手法。这样纪录片在能在叙事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内涵,渲染观众的情感,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