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舆情反转事件频繁发生。一方面,此类事件形成的网络舆论场可以作为民意的集散地。另一方面,此种现象频发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会滋生谣言、造成群体性暴力事件,还会影响政府与媒体的公信力,不利于公民行使手中的权力,无法对于公共权力机关起到监督作用,阻碍良好公共领域的形成。因此,本文对于涉及公共权力的舆情反转事件的现状、成因以及影响分析,对于引导网络舆情,形成良好公共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于复杂多样的舆情反转事件进行归纳总结,从整体分析其特点,又以“赵宇见义勇为案”为正面案例,“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作为负面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事件信息、网络各媒体传播平台、网民都是舆情反转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本文将从媒介层面、公众与舆论涉及内容层面出发,分析其特点、成因以及影响。笔者首先从近7年的79个舆情反转事件中筛选出20例涉及公共权力的案例,并对其整体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总体分析后发现,在舆情反转事件中可以分为两类: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其次,本文又以“赵宇见义勇为案”作为正面案例,“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作为负面案例,梳理其发展过程,分析各个媒体的传播趋势、文本内容倾向性,同时对微博平台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通过整体与个案的分析后发现,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网络环境,导致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弱化,大量同质化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而公众在舆情事件的参与过程中,事件代入感与对公平公正的追求让他们聚集起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但又因部分公众无法在网络公共空间进行理性交往,导致公众在网络公共领域的交往变成了对于弱者的同情而非对于公共权力的维护。因此,公共空间作为民众意见集散地,有利于国家民主,应受到保护。但也应注意到,舆情反转现象频繁发生不仅会对民众的认知造成破坏,削弱媒介公信力,还会损害网络公共领域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