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野外采集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的方法,对蝠蛾(Hepialus sp.)室内饲养期间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人工饲养的蝠蛾(Hepialus sp.)部分性状与野生同种蝠蛾进行了对比,并且对天然饲料配方和低海拔地区无土饲养做了一定探索,还用不同野生天然饲料对蝠蛾体重,体长,头壳宽、死亡率,一年内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孵化率等指标的影响来筛选适合饲养蝠蛾(Hepialus)的饲料,并用最适饲料对三种虫源做了初步优选。蝠蛾(Hepialus sp.)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康定新都桥镇麦巴村康定恩威高原药材野生抚育基地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室,8-18℃,空气湿度75%-85%,土壤湿度40%-45%条件下,一年可以完成一代。3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历期32天左右。从4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6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7月中旬结束,羽化期84d,成虫在羽化期每天16:00-21:00羽化,羽化高峰期为18:00-19:30。羽化后成虫展翅需要10-15min,期间不取食,不饮水,后进行交配,成虫交配期通常在18:00-21:00进行交配,高峰期在19:40-20:30;成虫交配时间较长,为50-480 min,平均134.6min,交配率约为61.54%。交配后10min开始产卵,部分4-5h后首次产卵,产卵2-7次,第1次、第2次和第3次产卵量最多,约占产卵量的70-90%,以后依次减少,偶有交配后不产卵现象,产卵量144-529粒,平均325粒;未交配雌蛾也可产卵,产卵量0-407粒,平均122粒,但是不能孵化,偶有孤雌生殖现象。雌蛾交配后可存活2.0d-7.5d,平均4.5d,未交配雌蛾1.5d-5.0d,平均2.9d,雄蛾可存活1.Od-6.5d,平均寿命2.8d。雌蛾交配后所产的卵均要经过白色-黄色(4h)-灰色(6h)-黑色(8h)的变色过程;雌蛾未交配所产的卵也经历上述变色过程,但有少数几粒至十几粒不变色。交配卵粒在15℃恒温条件下30-35d开始孵化,孵化率平均为89.2%。孵化后的幼虫在恒温条件下,经历大约270天的生长,于次年3月中旬有开始化蛹。通过对人工饲养的蝠蛾(Hepialus sp.)性状与野生同种蝠蛾进行了对比发现人工饲养的蝠蛾(Hepialus sp.)和野生蝠蛾(Hepialus sp.)在生理生殖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体征明显偏小,性别比例失调,产卵前期较长,交配率较低,含卵量和产卵量略少,寿命较短,所产卵较轻,孵化率较低,二代初孵幼虫偏轻等等。在不同天然饲料配方饲养蝠蛾(Hepialus sp.)的幼虫实验中,在增重效果上,以禾本科为主的天然饲料配方的增重效果最优,天然饲料配方营养较为丰富,对蝠蛾(Hepialus sp.)的生长极为有利。从死亡率的高低来看,天然饲料配方饲养的死亡率却整体非常高,这是由于饲料的保质期限有限,亟待解决。在室内采取培养箱控温控湿避光处理,无土条件下用非原生天然饲料饲养的方式饲养蝠蛾(Hepialus sp.),几乎完成了整个幼虫期饲养,可以说明蝠蛾(Hepialus sp.)对非原生天然饲料具有一定得的适应性。用蔷薇科植物饲养的虫草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蝠蛾(Hepialussp.)、康定蝠蛾(Hepialus kangdingensis Chu et Wang),比其余6个处理饲养的蝠蛾虫草蝠蛾、蝠蛾(Hepialus sp.)、康定蝠蛾(Hepialus kangdingensis Chu et Wang)增重、增长、一年内化蛹率、虫草蝠蛾蛹的羽化率、和卵的孵化率效果都最好,死亡率也最低,对虫草蝠蛾、蝠蛾(Hepialus sp.)的成虫产卵量和康定蝠蛾(Hepialus kangdingensis Chu et Wang)头壳宽增宽效果也最好,对虫草蝠蛾、蝠蛾(Hepialus sp.)头壳宽增宽和康定蝠蛾(Hepialus kangdingensis Chu et Wang)的成虫产卵量也具有次好的效果,所以说蔷薇科是最适合于饲养蝠蛾(Hepialus)幼虫。实验同时还表明,蓼科:蔷薇科=1:1和唇形科:蔷薇科=1:1对蝠蛾的饲养效果也比较好,唇形科植物在增宽头宽上有较好效果,这在目前可以有效解决蔷薇科饲料难以获得,价格高昂,不易储藏等实际困难通过对用蔷薇科植物饲喂的3种虫源的对比表明,蝠蛾蝠蛾(Hepialus sp.)在体重、增长、头壳宽、一次性化蛹率、蛹的羽化率、成虫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方面都优于其他两种蝠蛾,死亡率也较其余两种蝠蛾低。故而蝠蛾蝠蛾(Hepialus sp.)是三种虫源中的较优质虫源。可以在以后冬虫夏草的培育中优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