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同时,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也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颇有成效,是解决农业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使之更好地为农村脱贫持续发力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脱贫增收的理论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四川省农业产业化与农民收入增加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四川省农业产业化和扶贫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对外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扶贫工作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反贫困和产业化扶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了四川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扶贫的实际情况,并和马克思主义关于贫困的学说、贫穷恶性循环理论、涓滴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传统农业改造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纵向一体化理论共同为本文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结合理论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实证研究发现:(1)农业产业化发展能有效帮助农民收入增加。(2)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农村家庭平均收入有滞后反映,在滞后一期时促进作用最强,到滞后二期时稍有减弱,而在滞后三期、四期时促进作用不明显。(3)农民收入的增加出现越发增强的集聚特征,具有空间正相关模式。(4)四川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与地势特征具有高度吻合。(5)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较大。(6)有效灌溉面积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较大。(7)农村用电量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一定的影响。(8)四川农作物播种面积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抑制作用。最后,在以上分析之上提出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做到同扶贫开发对接,实现精准的产业化扶贫;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扶贫效果;要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规划;在农业产业扶贫之中,要加大农业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维持产业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市场调整生产结构等建议并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