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受外国人的关注。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图书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国际市场的需求刺激着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增长,同时,图书版权输出也日渐成为中国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无论是消费市场需求,还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图书版权输出都是必然的选择。图书国际版权贸易,指的是指国际图书版权所有人与作品使用人之间,就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有偿转让某部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之著作权中某项或某几项财产权(作品使用权)进行的法律行为。图书版权贸易的实质是一种知识产权贸易,所涉及的是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著作者、使用者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知识产权贸易是世界贸易组织三大贸易支柱之一,而国际版权贸易又是知识产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己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和最广泛持久的贸易活动之一。图书版权贸易对我国出版业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这几年,中国出版业已经成长为我国增长速度快、利润丰厚的行业之一。通过国际间的版权贸易,我国的出版社既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为自身未来更好地发展、提高积累了经验,夯实了基础。不过,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版权贸易,开展至今仅仅才30年历史,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成熟。在开展国际图书版权贸易的过程中,我们应正视实际中的种种问题,找出其根源,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我国的国际图书国际版权贸易经历了刚刚起步、初具规模和发展壮大三个主要阶段。回顾我国国际图书版权贸易经历的三十年风雨历程,可以看到,图书版权的每一步提高都建立在法制的不断健全、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微观主体的不断壮大的基础上,而三者的相互促进,切实地保障了我国国际图书版权贸易的产生与繁荣。如今,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进入了加速跨越的新阶段,版权贸易数量持续递增,而且质量上逐年得到提高,这使中国成为了全世界图书版权引进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与输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瓶颈,图书版权贸易的经营环境与市场秩序不够理想也限制了版权贸易制度的完善。我国在发展图书版权贸易过程中,在政府层面,应当加大对国际图书版权贸易的扶持。政府应通过税收与财政补贴制度,对从事图书版权输出的企业,给予适度的奖赏和激励。在企业层面,应当引入战略上投资者,使资源配置不断优化。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改良资本构成,实现资本运营,实现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展与壮大,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优化我国出版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必将促进我国版权贸易规模与效益的双重发展。在中介层面,要建立一批专业化的版权代理机构。在人才层面,要加大版权贸易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仅采取在职培训和内部培养,在校培养从长远来看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未来研究生阶段或本科第二学位的培养,可能会更符合版权贸易人才的培养规律。从现实角度考虑,加快版权贸易人才的培养是解决我国版权贸易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法律层面,要加强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力度。我国应尽快制定并完善存在欠缺的版权贸易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执法的监督力度。我国应加强版权贸易的管理,建立、健全版权贸易保障体系,对侵权、盗版等行为进行坚决的查处。我国从事图书版权贸易的单位应对版权贸易合同的法律风险加强控制。本文结合大量的数据,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借用国际贸易学、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对版权输出的相关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求对版权输出的作用、问题及推动版权输出的策略有一个全面、立体的把握。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将进行图书版权输出的概述,第三部分将从数量和质量的角度对中国图书版权输出进行全面的分析,第四部分将在第三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版权输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索,第五部分对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第六部分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