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传承的城市地标系统整合探析——以天津市老城厢地区为例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地标空间可以反应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特色,承载着该地区的特定记忆。可以说,城市地标空间是人们认识城市、记忆城市主要媒介之一。然而我国近代城市建设中却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甚至一些具有历史风貌特色的街区也被抹杀,使其地标意义大打折扣。要想解决城市区域尤其是历史街区特色恢复这一问题,基于文脉传承的城市地标系统整合和完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地标系统的空间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城市特色形态,达到人和城市环境的和谐。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在城市地标系统整合的过程中必须优化配置地标系统内各要素及其组织关系,使城市地标节点与周围其他城市要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从而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地标作用。  论文主要从文脉传承角度切入,借助于城市地标系统这一概念,通过系统内各类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一个整体,使其城市空间环境与历史文脉相关联,从而真正发挥其地标的功能和意义。全文重点章节主要由地标系统整合的理论探索和天津老城厢实践运用两部分组成。  在理论探索部分,论文分别从城市地标系统与文脉衍生出的城市空间结构肌理的关系以及城市地标系统内各要素与城市形象的关系两个层面展开阐述;在实践运用部分,主要结合老城厢地区具体案例,围绕天津老城厢地标系统整合策略展开探索,通过前期实地调研和针对不同人群对老城厢地标系统的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老城厢地标系统与城市肌理、城市形象之间的整合策略展开讨论,旨在为天津老城厢未来进一步的城市更新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概括地讲,论文缘起于老城厢更新造成的“地标性减弱”这一现状,着重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对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和如何增强其地标性进行剖析,进而,为天津老城厢地标系统提出整合策略。这对于老城厢未来的城市更新具有积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下我国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与此同时,毫无文化传承和地域性保护的商业开发也在破坏着传统村落。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传统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我国的城乡以及区域的发展却愈发变得不平衡,人口
本文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住空间环境的变迁进行研究。选择快速城市化地区江苏省江阴市,在乡镇以村庄合并模式的集中建设过程中,针对居住空间环境的地域性丧失问题进行分析
空间运动观的研究与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不连续性的判断紧密相关,本文将此研究置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两个历史积层的特殊性和相互关系之中。在此基础上,试图指出的是:在不同性质的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与科技的一体化为特征的世界文明的到来,人类在共享全球性文化与技术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文化的日益趋同和城市特色丧失的危机。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
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迅速崛起,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并且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的重要方面。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也不断加快城市文化创意产业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是我国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是聊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体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聊城在社会发展、经济振兴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本课题选定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保护规划的研究。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为理论部分。厘清了聚
我国南方地区大量古瓷窑遗址的存在使得我们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对这些窑遗址进行保护,这种保护的方式是建立在建筑部门与文物部门密切合作的基础上的。窑遗址的保护措施不仅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光在建筑创作领域倍受关注。一方面是源于城市更新和建筑景观建设的加速推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追求环境品质已成为社会生活和建设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