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宁河断裂及周边地区作为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的中段,地震活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断裂构造分布复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7.0级以上地震,近年来也一直被划定为地震重点危险区,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和应力场分布进行详细研究。西昌宽频带流动台阵的建立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基于2013年1月—2018年12月之间1.0<ML<3.5地震波形数据,采用HASH方法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同时,对于ML≥3.5的地震,利用四川台网、云南台网部分台站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进行震源机制反演,最终一共得到701个震源机制解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SATSI)获得了该区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同时基于最大似然方法,采用Zmap地震活动分析软件,得到了研究区的b值分布。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并结合前人根据GPS速度场研究所得到的区域内断层闭锁特征,对研究区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和孕震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内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主要集中在冕宁以北地区,丽江—小金河断裂、安宁河断裂、鲜水河断裂南段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和逆冲型为主,大凉山断裂北段走滑和正断型地震数量占优势。(2)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沿鲜水河断裂南端向南经丽江—小金河断裂、安宁河断裂、李明久断裂一线出现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由NW-SE向转变为近NS向,应力场类型为自南向北由逆冲型过渡到走滑型。而在研究区北部沿东南方向横向排列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到大凉山断裂北段,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则表现出了逆时针旋转的变化趋势,由NW-SE向转变为近EW向,但在大凉山断裂北段,最小主应力倾伏角较小,更趋近于水平,断裂上地震活动主要受控于近NS向的拉张型应力场。综上,认为安宁河断裂和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东缘一处明确的应力场方向转换带。(3)综合分析震源机制解以及应力场分布特征,并结合GPS速度场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构造活动主要受控于青藏地块与华南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应力场表现为顺时针旋转的分布特征,与大尺度背景下的应力场分布一致。这种顺时针旋转在研究区西部表现为对断裂带的逆冲挤压和走滑作用,而在东部则表现为对大凉山断裂NS向的拉张作用,体现了川滇块体的顺时针旋转和大凉山断裂的新生性。(4)根据对研究区b值的计算,最终得到在冕宁以北地区b值较低,以南地区b值较高,由于b值与应力的负相关性,分析认为研究区北部地下应力累积水平高于南部,而区域内北部断层闭锁程度高于南部,与b值结果相佐证,同时这也解释了地震活动性北强南弱的分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