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1997年以来天津市卫生发展历程、天津市卫生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政策,研究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实施的条件与动因,探讨卫生政策与卫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卫生事业绩效评价指标对卫生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总结十几年来天津市在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政策思路、政策理念,归纳和提炼具有天津特色的卫生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思路,为天津市今后的卫生改革与发展,也为其他地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方法:(1)文献研究:收集1997年以来国内与本市以卫生改革与发展为主题发布的各项政策、法规、条例、政令和综合配套措施,检索和查询国内及本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文献。(2)专家咨询:根据研究主题对天津市的卫生政策出台的背景、目标,卫生政策执行的成效,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思路等进行咨询和研讨。(3)结构—过程—结果研究方法:研究卫生系统资源分布和组织结构等结构特征,通过过程特征的变化,掌握卫生系统的结果特征。(4)多维度组合评价法:从多个维度、层次利用卫生事业绩效评价指标对天津市卫生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健康状况及就医行为:天津市居民健康状况在14年间有了很大改善,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80.27岁,比1997年提高了6.73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76%;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较1997年孕产妇死亡率降低了12.07个10万分点,婴儿死亡率降低了3.86个千分点。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和两周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两周患病就诊率则缓慢下降;住院率呈缓慢上升趋势,2008年天津市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为24.58%.,城市地区的住院率高于农村地区。2008年天津市居民应住院未住院率为18.45%,农村地区应住院未住院率高于城市地区,分别为20.09%、17.63%。(2)防范疾病经济风险状况:从卫生筹资情况来看,1997-2010年,天津市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起伏变化,201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3.86%;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相对稳定;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51.16%下降到2002年的35.96%,随后稳步上升,2010年为41.02%;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由28.40%上升到2002年的47%,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降为35.74%。从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天津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均不断增加,人均筹资水平不断提高。(3)居民满意度和卫生系统反应性:居民对天津市卫生行业的满意率不断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综合起来是表示满意的;2008年天津市卫生服务调查地区居民对门诊服务的就诊医院最不满意的三方面依次是:医疗费用高(12.50%)、等候时间长(9.02%)、药品种类少(4.51%);对住院服务的就诊医院最不满意的三方面依次是:医疗费用高(18.93%)、手续繁琐(5.99%)、设备环境差(5.3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就诊时对卫生系统反应性的看法,在门诊服务方面,天津调查地区居民对就诊时未告知相关疾病的保健知识、在医院候诊所花时间较长或很长、就诊路途所花时间较长或很长三方面较不满意;在住院服务方面,对就诊设施或环境舒适度差或很差、医生向患者征求治疗方案的意见差或很差、就诊不满时投诉方便度差或很差三方面较不满意。结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天津市居民健康水平、防范疾病风险能力和居民满意度均得到提高。天津卫生改革与发展基于健康和谐的发展理念、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客观正确的发展战略、先进科学的发展模式,才使天津卫生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天津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卫生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把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天津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加速推进全市各项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