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鄂西后方民生主义经济政策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ou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以恩施为中心,包括恩施、襄阳、郧县等三十余县在内的鄂西后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略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西南大后方的门户,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同时,由于与沦陷区直接接壤,其经济政治形势也十分严峻。为此,湖北政府推行了以民生主义经济政策为主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秩序,发展地方经济,以保障人民日常生活,军队的物资供应,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一经济政策的推行有着鲜明的战时经济特征,也充分体现了抗战时期地方政府处理经济事务的能力。因此,对此政策的研究,不仅是我们进行抗战经济史和湖北抗战史研究的重要补充,也使我们可以借湖北这一个案,对抗战时期大后方地方政府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民生主义经济政策的出台,既来源于鄂西后方的现实需要与客观经济条件,也受当时的中央导向与社会舆论的影响。基于鄂西薄弱的经济基础和严峻的战争形势,湖北省政府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努力改善经济环境,制定发展计划,进行政治改革,改善金融交通条件,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工农业发展,同时构建战时供销网络,稳定商品价格,保证物资供应。 战时的湖北省政府作为地方政府,其执政权限、能力与绩效无不受着外部环境的各种制约,中央、后方邻省、沦陷区都无不影响着湖北省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使及其成效。同时,省府对其能动的回应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后方邻省、沦陷区乃至整个大后方的经济形势。 湖北省政府根据鄂西后方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能力,在恶劣多变的时局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竭力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其作为一个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虽然其推行的民生主义经济政策更接近于战时统制经济政策而不是孙中山所提出的“民生主义”理论,但其促进了鄂西后方的开发,推动了鄂西地区现代化的最初启动,也为湖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政策运行时存在的经验与不足也为以后的地方政府干预经济事务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阐述了文献资源共事与知识产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文献资源共享的五种服务方式中可能产生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种种表现,提出解决侵权行为的核心是充分行使合理使用的权利。
李平书,近代上海早期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前致力于上海地方自治,参加预备立宪公会,是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中坚人物。武昌首义后,转向革命,成为辛亥上海光复的筹划者
探讨了书目数据库回溯建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针对计算机键盘输入中西文字符方式不同而带来的字符多义性问题,对中西文字符规范性进行了探讨。
中国近代是一个制度转型时期,在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旧制度与体制的嬗变,这一转型过程集中表现在西方制度的引进,以及对中国传统制度的替代上。清末国家邮政
从区位角度探讨藏和用这一图书馆学研究的老课题,赋予它经济和社会效益双重丰收的现代观念。
20世纪30年代农业生产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无论是亩产量,还是总产量都得到缓慢增长。促成农业生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南京国民政府的扶持
通过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比较研究,详细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知识经济是在信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及更高层次后产生的新阶段与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