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符号角度看《封神演义》中宗教用语的翻译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神演义》是明朝时期最优秀的神魔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构架,吸纳大量民间信仰的神仙故事,创造出一个人神共事的世界。书中描写的神仙,大多来自于神话、民间信仰和宗教故事。这些神仙通过《封神演义》的艺术加工与塑造,又对中国的民间信仰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封神演义》是一部集中体现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巨著。因此,反映宗教思想和民间信仰的词汇在《封神演义》中大量出现,这类词汇被统称为宗教用语。只有准确翻译这些宗教用语,才能成功地传递小说中的文化信息。   社会符号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理论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社会符号学认为语言是最为复杂的符号系统之一;在翻译和翻译研究过程中,人们的视角应该更加广阔,应把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纳入考虑范围之中;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意义和功能的再现是翻译的核心。由此可见,对于包含大量文化信息的宗教用语的翻译和翻译研究,社会符号学都能提供可行的翻译理论和准则。   本文主要以奈达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为切入点,以莫里斯所区分的符号的三种意义为基础,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讨和分析《封神演义》中宗教文化用语的翻译。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引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符号学概念、《封神演义》内容及译本的简要介绍,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除引言与结论之外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综述了符号学翻译法以及宗教用语翻译的相关研究和文献;第二章通过对文章所用理论框架的阐释,总结出社会符号学应用于宗教用语翻译研究的优点;第三章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通过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层面,对《封神演义》中宗教文化用语的英译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分析,本文作者发现,《封神演义》中宗教文化用语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紧密相连,指称意义的正确传递离不开译者对语用意义的正确理解;在三个层面的意义当中,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翻译相对简单,译者通过直译、意译、增词、适应以及合句等翻译策略较好地达到了意义传递的目的。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在形式、用法等方面的巨大差别,言内意义的传递相对较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的言内意义,但很多时候不得不优先保证语用意义或指称意义的传递。总的来说,译者在《封神演义》宗教用语的翻译中成功地实现了语言意义的传递和语言功能的再现。  
其他文献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所有社会中,成为各种语言使用者为避免交际冲突而采用的一种得体手段,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礼貌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语言学
作为我国国粹的中医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但晦涩的中医语言尤其是中医术语却让众多中医爱好者望而却步,学习中医离不开中医语言这个媒介和工具,中医语言
本文以系统功能为理论框架,对汉语动词及物性的渐进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功能的框架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主,首先对语言本体的渐进性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语言系统的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