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进行研究和创新,一方面在理论方面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目前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成果。本文在详细研读相关专著和论文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的概念、内涵等基本理论以及开发利用的新理念、新策略。以下是本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隐性课程领域目前的研究状况。国外首次正式使用隐性课程概念的是美国的教育学家杰克逊,从此对隐性课程的研究正式拉开帷幕,研究者形成不同的流派,从不同角度探讨隐性课程的概念、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国内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成为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特征、功能、类别三个角度解析了高校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不同于显性课程的独特性质,因而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功能可以分为社会控制和促进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关于其类别的划分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文章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别的划分标准以及作者个人的观点。第三部分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理论依据和相关知识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直接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从教育目标内容的确立,到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无不受到建构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的内在牵引。此外,文章还借鉴心理学相关知识,详细分析了个体接受新知识经验的心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心理学依据决定了其科学性、有效性。第四部分讨论了高校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途径,从课堂教学中和课堂教学外两方面来讨论。文章在阐述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详细讨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力求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本文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