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象形态到建构思维—编织艺术形态的演绎轨迹及其审美特征探析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_c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义上讲,“编”和“织”的范畴应包含编结、编织、纺织、纤维艺术以及其他任何体现了编织思想的物质形态和建构方式。就本文来说,任何能形成线.性.肌.理.形.态.的编排、勾连等建构行为都属于本文所定义的“编织”的范畴。传统手工编织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最早诞生的技能之一,通常是以篮筐、服饰、地毯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物形态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温馨的精神享受。然而,人们在习惯了这些传统编织器物存在的同时就容易将关注的目光局限于编织技艺带来的具体物质形态和实用功能而忽视去探究编织实体表象之下蕴含的建构思想。实际上,正是这些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演绎着的物质形态表象下所蕴含的建构思想才是编织行为为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科学理论指导和独特审美感触的根本基石。  以发端于人类文明起点的原始编织形态为基石,并顺应历史的进程梳理其形态在历史长河中艺术性表现的演绎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艺术形态演绎轨迹即为编织从纯粹以使用为目的的粗陋的器物形态走向艺术审美的新形态,进而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极为深刻的精神品格的进程。其间,不仅蕴含着人类不断从编织的技术角度获得的突破性进步,而且从精神的需求中反映出独特的审美追求。为此,现代社会中众多设计应用领域仍不忘以原始编织这一古老的表现形式在艺术设计的思维深处锲而不舍地营造出新的表现形态,使之以借鉴编织的基本思维而在技术及艺术层面上得到了实质的跨越和发展。由此可见,通过编织自身的艺术锤炼以及不同类型的设计转变拓宽了编织技艺在纤维艺术设计乃至建筑艺术以及其他设计应用领域上表现新的“编织艺术形态”的设计方略。  根据已有的资料文献及现存的遗迹推断编织技艺是人类文明起步阶段的最重要发明之一,为此,追溯史前时代手工编织行为的产生,更有利于解析编织艺术形态的演绎轨迹;此外,从自然界动物的“编织迹象”分析人类手工编织的来源和基本操作原理,可以清晰显示原始时期编织形态的技术特征;从欧洲中世纪的壁毯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历史进程表明现代纤维艺术这一概念的开创是对编织艺术观念的质的突破,其中纹理、触感和材质这些美学特征表明纤维艺术作为一种崭新的编织艺术形态有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和精神内涵;将编织的概念抽象化,并从编织语言的角度分析其建构方式和美学特征,对于现代社会上众多的设计应用领域的技术指导和审美创造都起到了深刻的借鉴与启迪效果。  回归到编织自身的建构规律,分析编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线性艺术形式的结构特征和美感表现,追溯形成编织美感的源头,将使我们看清其“力的建构”和“秩序性”的延展。而美的感受的直观体现便是编织实体表面的线性肌理形态。编织艺术创作过程中“重复地”、“有秩序地”建构所产生的概括抽象、个性鲜明的线性肌理形态体现的正是和谐均衡、富于节奏、韵律的形式美感。
其他文献
1975年,美国电影《BABY LYNDON》(中译《乱世儿女》)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艺术指导以及最佳配乐奖。影片试图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只用了自然光线和
第三届中华区插画奖广州红专厂得奖作品巡回展由香港插画师协会和红专厂文化艺术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华区插画奖”吸引了来自两岸四地、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插画精英,比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采用过程模拟和过程分析,并运用夹点方法原则和优化技术,对某硫酸盐浆厂进行了能源分析。分析表明,热交换器和供水线路的改造可节省15%的能耗。在未漂浆洗涤和漂白以及包括水
近年来,武胜县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在全县98个学校基层党组织、1500多名教师党员中大力开展“六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的共同发展。
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居住着国内为数不多的图瓦人,他们长期与哈萨克、蒙古人混居。当地有着甚为广泛的“潮尔形态”:浩林·潮尔、冒顿·潮尔、托克·潮尔、叶克尔·潮尔。无论是
期刊
瓷上绘画艺术是由中国绘画的始祖——原始彩陶成长而来的,类似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等画种,具有自身特有的绘画语言措辞。所谓瓷画,便是以瓷为载体、以画为主体的瓷上装饰绘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