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TDE2(human Tumor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2, hSerincl)是本实验室在进行肝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查研究中,首次克隆到的一个新基因,在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号为AF087902。hTDE2属于Serinc家族,此家族在哺乳动物中包括5个成员,即:Serinc1, Serinc2, Serinc3, Serinc4,和Serinc5。Serinc这一独特家族在真核细胞生物中开始出现,和其它蛋白家族没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但其本身高度保守,家族成员的同源性在30-80%之间,均包含多个疏水结构域,并几乎都编码一个N端信号肽。研究显示,小鼠和人的Serinc家族成员的高表达总是和致癌性转化相关联,但其功能仍不是很清楚。本论文是关于hTDE2/hSerincl生理功能的初步探讨。我们首先在RNA水平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等手段检测了TDE2在肝癌和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两种癌组织中,TDE2均呈上调表达。另外,我们也利用EGFP绿色荧光蛋白标记TDE2,证实其在细胞膜和胞内膜结构中有明确分布,综合计算机分析预测,证明它嵌合在细胞膜上发挥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TDE2的生理功能,我们在人肝癌细胞株和人肺癌细胞株中用siRNA消减TDE2的表达,发现可以使细胞周期受阻,且细胞的凋亡稍有增加。克隆形成率和细胞生长曲线的实验结果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结果相一致,即在TDE2被消减后,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细胞生长明显变缓。而外源高表达TDE2则没有明显的效果。另外,P21/WAF1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它的转录受到包括P53及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 SREBPs)等转录因子的调控。固醇调节元件SRE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是合成生物膜的关键调节元件,细胞内生物膜的合成必须依赖其结合蛋白SREBPs介导的一系列转录调控,而生物膜的合成对细胞的生长分裂又是不可或缺的。有报道指大鼠Serinc5可能和大鼠髓磷脂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而且,Inuzuka等人的研究结果提示大鼠Serinc1,Serinc2,和Serinc5蛋白可能在膜脂分子合成中发挥作用。所以当看到消减TDE2可以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时,我们进一步检测了细胞内源P21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消减TDE2后,内源P21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均上升,而且SREBPs(SREBP-1a及SREBP-2)的mRNA和蛋白水平亦上升。我们又将P21的内源启动子(含SRE元件)克隆到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序列前,消减内源TDE2后,荧光素酶表达上升。我们推测,hTDE2/hSerincl可能是通过影响SREBPs,从而影响其对P21表达的调节,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TP53肿瘤抑制基因参与了多种细胞内过程。一旦TP53蛋白被激活就能引发数种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细胞周期阻滞、DNA修复、或者在DNA修复失败后引导凋亡发生。在TP53基因4号外显子的第72位密码子上有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发生精氨酸(Arg, CGC)被脯氨酸(Pro, CCC)的替换。由于该基因在肿瘤形成中作用重大而且Arg和Pro具有不同的蛋白功能,目前己经有大量研究考察了该位点与咽喉癌易感性的关系,但是研究之间的结果并没有达成共识。咽喉癌是鼻咽癌,口咽癌,喉癌的总称。为了评价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咽喉癌易感性的关系,本文利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经文献检索得到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亚组分析,敏感性检验、异质性检验和发表偏倚评估。一方面,Meta分析能有效地提高统计效力从而得到更确定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揭示了不同研究之间可能存在的异质性来源并对这些关于遗传关联的研究进行设计和解释。与以前针对TP53Arg72Pro位点在咽喉癌中易感性的Meta分析相比,我们运用更多的标准来筛选合格的研究,并且包含了更多的咽喉癌患者和正常对照。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在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咽喉癌易感性研究最终纳入的27篇文献中,涉及了3966例咽喉癌患者和4387例正常对照。首先,我们对咽喉癌的所有类型进行总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咽喉癌的发病风险与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在所有的遗传模型下都没有显著的关联性。接着,我们分别按照种族和质量评分对咽喉癌发病风险与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层分析。然而,在不同的遗传模型下,仍然没有发现咽喉癌易感性与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有显著的关联,除了其他人群中纯合子比较、杂合子比较、显性模型以外(P<0.05)。随后,我们分别对咽喉癌的不同类型的发病风险与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总的来说,在TP53基因型与口腔癌、口咽癌、喉癌和混合肿瘤之间在任何遗传模型下都没有关联性,但是在TP53基因型与鼻咽癌之间在纯合子比较(OR=0.47,95%CI:0.32-0.68)、杂合子比较(OR=0.53,95%CI:0.037-0.75)和显性模型(OR=0.51,95%CI:0.37-0.71)下均有显著的关联性。最后,我们分别按照种族和质量评分对咽喉癌的各种类型的易感性与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进行分层分析。分层分析结果是:在所有组别中,口腔癌的易感性与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在所有遗传模型下均无相关性;但是,单纯分析高质量的文献时,鼻咽癌的易感性与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在纯合子比较(OR=0.44,95%CI:0.30-0.64)、杂合子比较(OR=0.48,95%CI:0.34-0.69)以及显性模型中(OR=0.47,95%CI:0.34-0.66)均有显著相关性;在按种族进行分层分析时,我们发现在高加索人群中,鼻咽癌的发病风险与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在纯合子比较(OR=0.43,95%CI:0.24-0.78)、杂合子比较(OR=0.47,95%CI:0.27-0.83)和显性模型中(OR=0.46,95%CI:0.28-0.78)有显著相关性,而在亚洲人群中,仅在纯合子比较(OR=0.55,95%CI:0.32-0.95)的模型下有显著相关性。我们对咽喉癌的Meta分析虽然存在着局限性,但是结果提示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咽喉癌的风险没有相关性。然而,以后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行针对咽喉癌发病风险与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分析,来准确地揭示TP53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咽喉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