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落是人类与自然在长期不断适应中寻找到的最佳共存空间,是一个稳定且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生活循环系统。古村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保留着多种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激烈冲击下,古村落的历史底蕴、地域特色和整体形态特征逐渐被侵蚀,对各地古村落的发掘、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地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以北山谷中的诺邓古村,形成于西汉,村落形态于明清时期基本定型。是一个因盐而兴、多种文化交融共存,并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白族村落。村落因交通相对闭塞,长期深居山谷之中,免受现代社会的强烈冲击,使村落的聚落景观形态得以较完整的保留。自2002年诺邓古村相继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首批“中国景观村落”等称号,具有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本文以整个诺邓古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资料文献、实地调查和归纳总结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诺邓古村聚落景观形态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建议与结论。宏观层面,以诺邓古村的自然、人文和经济为背景,结合诺邓盐业经济的发展脉络,分析诺邓古村的形成及演变发展规律,揭示诺邓古村聚落景观形态发展的内在动力;结合古村的布局形态和空间形态,分析研究诺邓古村聚落形态特征。在微观方面,分析探讨诺邓古村的建筑、街巷、水系和公共空间节点等景观构成要素的特征,并探求各景观要素与聚落景观形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诺邓古村的历史演变诺邓古村的演变依赖于诺邓盐业的兴衰,受限于自然山水格局,形成“核心区(盐井)——发展轴——生长点——扩展区——次级生长点”的发展演变规律。古村演变从初期的“点状”发展模式转变为沿山体、河流形成的“带状”发展模式;最终呈现出明显、稳定的“组团状”聚居形式。(2)诺邓古村选址及整体形态特征诺邓古村的选址遵行传统的风水理论思想,构成独特的“山—村—河—村-山”的村落格局,呈现出“人—聚落—环境”三者和谐的状态。古村属于自由发展的典型“山地型聚落”。整个村落的平面形态呈“U”字型,空间断面呈“V”字型;河西片区的建筑簇群呈现出“外凸”的布局形式,河东片区呈现出“内凹”的布局形式。聚落呈现出“开敞型空间”—“半封闭型空间”—“封闭型空间”的空间序列。聚落空间的边界有三种:自然边界、“心理边界”和“天际线”。(3)诺邓古村的主要景观构成要素诺邓古村的主要构成要素为街巷系统、水体景观、公共空间及节点和建筑。街巷系统根据功能分为主要道路、主要街巷、宅间小路和古驿道四种类型。街巷之间的过渡主要以转折和交叉两种类型为主;街巷空间的高差处理方式有三种:坡道、平台和台阶。诺邓古村的水体景观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分隔河东、河西片区的诺河和散落分布于古村内的12口淡水井;公共空间与节点主要归为三类:聚落入口、集散广场和集市空间。(4)诺邓古村建筑形态特征诺邓古村中的建筑主要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基本单元,村内的院落组合主要为并列组合式院落和群体组合式院落两种。典型民居中的“台式四合院”、“五滴水四合院”、“袖珍小院”等民居院落是诺邓古村中特有的民居形式,是建筑与山体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典型;村内的寺庙、祠堂、盐务建筑等公共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主要受当地多元文化和盐业的影响。(5)建议建议诺邓古村的保护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级保护,进行分区分级别保护。采用的具体开发措施:建立展览馆和家庭博物馆;发展旅游解说方式;合理规划布置旅游路线和旅游景点;增加游客参与体验方式;开展“盐马古道”旅游线路;建立研究基地;恢复诺邓集市的部分功能等。并提出具体整改建议:整改聚落入口、完善街巷系统、规划诺河景观带、整合建筑空间、完善古村内的商业服务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