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窑洞是一种颇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其建筑技艺在当代发生了较大变迁。这些变迁在陕北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学界对与陕北窑洞建筑技艺及其当代变迁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研究相对不足,进一步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陕北窑洞建筑及其技艺依然存在于当前陕北社会中,这是对它做学术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本文在文献检索和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第一手田野调研材料,围绕土窑洞、石砌口窑洞、纯石窑洞等三类陕北窑洞建筑技艺及其当代变迁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研究陕北G村(田野点)窑洞建筑及其建筑技艺后发现,陕北窑洞建筑技艺的当代变迁主要体现在土窑洞向石砌口窑洞转变和石砌口窑洞向纯石窑洞的转变之中。具体而言,土窑洞向石砌口窑洞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技艺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用石头等建筑材料给土窑洞砌口的技艺,二是增加了给窑洞装挑檐的技艺,但比较少见。石砌口窑洞向纯石窑洞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技艺变迁主要体现在纯石窑洞通体都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而不像石砌口窑洞那样在土窑洞的基础上用石头砌窑洞口沿,由此增加了箍窑技艺,并将现代楼房装潢技艺较普遍地应用在纯石窑洞之上。与此同时,在土窑洞向石砌口窑洞转变和石砌口窑洞向纯石窑洞转变的过程中,陕北窑洞建筑在技艺方面也体现出连贯性,一是这三种类型的窑洞建筑都利用了拱形张力原理,在建筑外形上都保持了拱形;二是这三种类型的窑洞建筑在采光、取暖等方面保持了连贯性,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些连贯性保证了当代陕北窑洞建筑技艺在变迁的同时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建筑元素。陕北窑洞建筑技艺在当代的系列变迁是与陕北社会变迁同步的。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陕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陕北窑洞建筑技艺的当代发展和变迁奠定了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反之,陕北窑洞建筑技艺的当代发展和变迁也标志着陕北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此外,由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都以窑洞为居住建筑,因而陕北窑洞建筑除基本的居住功能之外,还具有红色教育功能和红色旅游功能,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建设事业建立了密切关联。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陕北窑洞建筑也成为从陕北农村走出去的人们“留住乡愁”的重要物质保障。尽管目前陕北窑洞建筑技艺还没有失传,但无疑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和发展挑战。无论是出于振兴乡村和传统技艺的考虑,还是出于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和红色教育事业的考虑,都有必要继续对陕北窑洞建筑技艺进行深入研究和人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