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流动人口使用公共设施的特征研究——以虹锦社区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tterfly1982_2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人口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随着流动人口政策的转变,上海近450万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服务职能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人口流动与城市适应的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流动人口使用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情况,总结使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公共设施的规划配置提供参考,从一个侧面为城市应对流动人口的高速集聚提供帮助或借鉴。   论文通过对典型聚居区--虹锦社区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以调查数据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揭示流动人口使用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规律。   首先,通过与户籍居民的横向比较,流动人口在公共设施使用方面呈现出如下静态特征:(1)对经营性设施的选择,与户籍居民之间存在显著的分异现象,而临界点出现在地区商业街;(2)流动人口对公益性设施的使用极少,且呈现出需求刚性越强的设施使用越少的整体特征。其次,流动人口内部不同特征群体的纵向比较表明,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1)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流动人口对公共设施的使用呈现出层级性上升的特征;(2)随着住沪年限的增长,流动人口对公共设施的使用不断增强,但无质的提升;(3)不同的留沪意愿决定了流动人口的生活标准,准备长期在沪发展的群体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明显多于暂时来沪打工者。   总体看来,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从公共设施配置的角度来看,城市对流动人口的适应应该是一个“引导”优于“迎合”的过程,从而提升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当然这不仅仅是规划配置的问题,而是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集合。   最后,论文对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其他文献
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强烈的市场需求,当前养老院正在不断的大型化。但是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在养老院的规模到达一定临界值后,养老院的使用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本文基于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商业建筑逐渐在城市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商业综合体以其规模大、功能整合度高、消费体验丰富等优势,逐渐取代其他传统商业模式,成
近三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中国城市已经进入转型期,旧城区空间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和迅速变化,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城市更新因目标、方
小城镇发展推动下的城镇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表现,“小城镇、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和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小城镇足
天主教堂是山西近代较早出现的西方建筑类型。对山西北境教区天主教堂的研究揭示了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在晋北地区的传播过程,为我们研究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不同区域、城市间,城市与乡村间受要素流动的影响而日益融合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并改变着城市-区域的城乡地理格局。   城市-区域概念自
本研究以多伦路历史街区再开发为案例,以其空间生产的过程为分析内容,在对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各方力量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区分的基础上,研究这些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对历史街区改造的
驳岸,是指水体边缘与陆地交界处的稳固岸壁、保护堤岸的构筑物。驳岸将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两者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生态过渡带,其生态状况的
本文通过对城市不同区位的机场形态分析,摸索城市边缘机场区域的形态特征走向,并在对欧洲八个国际机场区域的形态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其主要的形态结构类型,形态单元尺度
建筑草图是建筑师开展设计的手段之一,也是记录设计过程、推敲设计的载体。对草图的阅读和研究能够让我们从中发掘许多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是如何推敲设计,以及他们展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