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通过进行跨区经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脱颖而出。跨区经营的浪潮不仅带来了发展和机遇,也使一些潜在的问题浮出水面。如一些银行的分支机构始终无法扭亏为盈、银行内部风险不断积累等,再加之外部经济环境对于银行经营的挑战,跨区域经营会通过怎样的效应影响城市商业银行主体,对银行自身的盈利与风险承担的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促成自身良性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状况,着眼于探讨跨区经营这一行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效应,并进一步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微观效应进行分析和拆解,在此基础上对微观效应内涵的规模效应、时间效应与距离效应进行研究。主要从两个层次探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的影响,第一个层次强调跨区经营行为的利弊及总体效果,第二个层次深入探究总体效果背后的规模效应、时间效应和距离效应的作用原理和作用效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67家城市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微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总体上而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提升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并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具体而言,跨区经营有着明显的规模效应、时间效应及距离效应。在规模效应下,跨区经营有助于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并降低风险承担,在适度规模下跨区经营对银行绩效的提升最优;在时间效应下,跨区经营的影响在时间上存在一个作用过程,前期的跨区经营的行为将显著降低城市商业银行当期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在距离效应下,异地分支机构与总部的平均距离越远,盈利能力会微幅下降而风险承担会显著提升。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本文从银行战略与监管政策两个层面提出促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健康发展的建议。从银行自身的战略角度而言,应在审慎经营下积极推进跨区经营、规模扩张下提升自身承载力、空间布局上顺应圈层经济、时间布局上切忌多点开花。就监管机构的政策角度而言,监管机构应建立差异化的审批制度并引导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跨区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