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类型的85%,肺鳞癌比例占25%-30%,为NSCLC的第二大病理亚型。由于Ⅲ期肺鳞癌患者常伴高龄、中央型多见,较长时间的吸烟史以及其他内科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有较高的手术风险,而且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系统治疗疗效有限,因此,Ⅲ期肺鳞癌已被证明是一种独特的难治性肿瘤。放射治疗联合铂类为基础化疗被用作不能切除的Ⅲ期肺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但常规放疗模式疗效已达到瓶颈。随着精准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螺旋断层放疗、旋转调强放疗等先进放疗技术不断出现,肿瘤患者的放疗模式也逐渐改变,本课题组前期利用螺旋断层放疗剂量学优势开展了一系列肺癌高剂量放疗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Ⅲ期肺鳞癌患者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的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借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临床资料完整的Ⅲ期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肺鳞癌患者。GTV总剂量为60Gy或70Gy,共15-20次,每周5次,每天1次。共计107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65岁(年龄段:40~90岁),ⅢA期患者36例,ⅢB期患者66例;ⅢC期患者5例,单纯螺旋断层根治性放射治疗者85例,螺旋断层同步放化疗者22例。接收GTV总剂量70Gy患者54例,60Gy患者53例。参考RECIST1.1标准进行局部疗效评估。依据CTCAE4.0分级标准行不良反应评价。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组间差异统计,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P<0.05则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107例患者中CR17例,PR46例,SD41例,PD3例,患者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2.5%、36.7%、22.3%,中位生存时间为21.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17.5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放疗GTV总剂量、肿瘤直径大小、疗前KPS评分、肿瘤TNM分期及近期疗效。COX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放疗GTV总剂量、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9.6%,其中2级8例、3级2例,未观察到4级毒性反应,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29.9%,其中2级7例,未观察到3级及以上损伤,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9.3%,2级5例,晚期放射性食管损伤发生率为25.2%,2级9例、3级9例。Ⅲ期肺鳞患者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后生存情况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预后与TNM分期、肿瘤大小、GTV总剂量、KPS评分、放疗技术、近期疗效等因素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GTV总剂量、近期疗效是Ⅲ期肺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患者发生脑转移预示着病期已处于晚期,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全脑放疗(WBRT)联合同步推量放疗(SIB)是肿瘤脑转移放疗的一种重要模式,即可以高剂量照射可见肿瘤,又能预防性全脑照射,但部分患者脑组织放疗后出现学习、记忆和空间处理障碍,这些副作用已被证明与海马组织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开展WBRT+SIB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保护海马组织,选择合适的放疗计划方案减少海马损伤。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是强调放射治疗(IMRT)的一种,机头围绕患者实施单弧或多弧旋转照射,在满足靶区覆盖度的同时可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螺旋断层调强放疗(TOMO)以螺旋CT旋转的断层扫描方式,配合二元气动多叶光栅,使得射线强度调制能力更广,肿瘤剂量适形度更高,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保护更优。本研究旨在比较TOMO和VMAT在转移瘤全脑同步推量(WBRT+SIB)放疗计划中,对海马组织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差异。本研究选择连续32例脑转移瘤患者的CT定位图像,按照WBRT+SIB模式基于融合MRI图像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在相同的处方剂量及物理参数设置条件下,分别设计TOMO计划和VMAT计划,根据两组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数据,比较分析两组计划的海马组织等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差异、计划执行时间等指标。结果得出TOMO组靶区均匀度(1.044±0.079)在统计学上好于VMAT组(1.101±0.062)(P=0.002),适形度两组无差异(P>0.05)。左右海马组织的最大、最小及平均剂量在统计学上TOMO组均优于VMAT组(P均<0.001),脑干、晶体等头部其他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数据TOMO组也占优势。TOMO组计划在治疗执行中的平均时间为549±45s,而VMAT组为137±6s。因此,本研究认为在满足临床治疗要求的前提下,TOMO较VMAT计划均匀度好,能更好的保护海马等脑部危及器官,只是治疗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