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地区的民间歌曲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经济中心丽江古城、经济欠发达地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和拥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美蹉”的大东乡三地为具体田野地点。先以历时性的角度展现纳西民歌在纳西族历史当中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而运用共时性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当代不断变迁的纳西族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纳西民歌在三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纳西族地区的生存状态进行浅描与深描相结合的对比。通过对不同场域中纳西民歌发展变迁规律的总结,去解读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民歌,其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实现与互动关系,初步探寻纳西民歌未来的发展之路。
同时,笔者试图通过对纳西民歌文本变迁和重构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倡导将音乐视为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发生在文化中的现象来看待的研究视角。纳西民歌传递着纳西人不断变迁的观念,纳西民歌活动的场域正是纳西社会结构的缩影。通过不同时空下纳西民歌的表演,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场域中的地方文化持有者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纳西民歌的兴盛、衰落、复兴与重构,体现了纳西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中的逻辑与机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动态博弈。其次,纳西民歌社会功能的变迁过程,进一步证实了民族学/人类学视域下,认为文化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并且文化中某一方面的功能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重要理论观点。
在现实意义方面,自19世纪末对纳西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始,已有非常多的中外学者对纳西文化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纳西文化研究已发展为一门国际性的重要学科。以往对纳西族音乐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经相当深入,但在纳西民歌方面则长期以来都比较偏向于音乐的整理、搜集和记录,研究也主要是从纯音乐理论的角度入手,关注音乐作品本身,对民歌与文化以及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之认识还不够深入。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填补在民族学视野下研究纳西传统民歌的空白。另外,伴随文化产业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传统民歌、传统音乐被搬上舞台。但有关文化产品的庸俗化现象,以及传统文化表演的失真性等问题的争议也随之而来。因此,通过本研究对纳西民歌文化场域和地方文化持有者之间关系互动机制的分析,揭示传统文化“舞台化”,或者说大众化的内在因果关系。本研究还选择了三个不同特点的田野地点,通过对不同生存环境下纳西民歌生存状态的比较,能够对当下纳西民歌与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做一个概括,也为将来进一步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本论文分五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研究对象及范围、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
第二章纳西民歌的存在空间,介绍纳西民歌存在的文化与自然空间,特别是本研究的三个田野地点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传统社会中的纳西民歌,首先对纳西民歌的产生进行溯源,重点分析纳西民歌产生的自然生计环境;然后简要介绍纳西民歌的种类和音乐特点,概括传统社会中纳西民歌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四章社会文化与纳西民歌变迁,探讨了纳西族社会文化变迁与纳西民歌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笔者不仅分析了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中,纳西民歌的音乐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变迁,且重点讨论了纳西民歌的三种不同生存状态,尤其是民歌文本重构问题。
第五章对纳西民歌的未来展望,主要是概括了当下纳西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在总结过去纳西民歌传承、发展的规律与经验的同时,提供一些的未来可行的发展思路供学界参考、讨论。
结语:纳西民歌再生产的理性思考,是笔者对本研究的小结与反思,总结了笔者由本研究而产生的一些深层和衍生性思考。从本位与客位的视角分析了纳西民歌的分类现状,总结影响纳西民歌变迁的本质动因。最后,笔者提出了“文化自觉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才是纳西民歌可持续发展之根本的观点。
通过本研究的论述,笔者历时性地展现了纳西民歌产生、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脉络,共时性地比较分析了不同空间、不同场域中,纳西民歌的生存境遇。主要运用了民族学/人类学的文化功能、文化变迁、场域和文化再生产等理论,把民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进行研究,体现了民族学/人类学与多学科交叉的开放性研究特点,拓展了纳西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范围。通过对纳西民歌的研究,展示了当代纳西族社会的微观社会文化结构,总结了纳西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现状,提出了“文化自觉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文具有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