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复合方钴矿热电材料的制备、微结构与性能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填充方钴矿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种中温区热电材料。方钴矿(SKD)结构中的正二十面体孔隙可填入稀土、碱土、碱金属等原子,产生有效的声子共振散射抑制晶格热导率,并可优化电输运性能。相比于多填方钴矿,单填方钴矿成分简单,合成工艺易控,在工业生产中有望放量生产降低成本,因而受到较多关注。目前方钴矿器件制备中使用较多的单填方钴矿分别为n型YbyCo4Sb12(n-SKD)及p型CeyFe3CoSb12(p-SKD),其热电优值(ZT)分别约为1.1-1.2及0.8-0.9,相应器件转换效率~7%。提高材料ZT值对于提高器件转换效率极为关键。此外,p-SKD力学性能相比于n-SKD较差,成为方钴矿器件结构失效的薄弱环节,提高p-SKD的力学性能对高性能热电器件的设计集成尤为迫切。  纳米复合是优化热电材料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引入均匀分散的纳米颗粒被证明可通过所引入界面及纳米相散射声子降低热导率。但由于纳米颗粒极易团聚,其含量与所引入界面量受限于较低水平,因而限制了热导率的进一步抑制。此外,纳米氧化物颗粒复合体系中载流子散射对电性能的恶化往往不可忽略。有理论研究指出,纳米层状第二相均匀包覆基体相的核壳结构或三维包裹结构比纳米颗粒第二相复合可以更有效地散射声子。实验上在块体材料中实现该三维网状结构需要高柔性且电性能良好的层状第二相。我们以n-SKD及p-SKD为基体材料,以石墨烯为第二相,较系统研究了方钴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微结构、热电性能及其相互关系。此外,以石墨烯为增强相引入陶瓷基复合材料被证明可有效提高陶瓷力学性能,本工作同时研究了石墨烯复合对p-SKD力学性能的影响。全文主要取得如下结果:  一、提出以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利用其良好的水溶分散性,通过液相分散获得了网状GO对基体颗粒的包覆与均匀分散。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利用其热还原作用削弱GO中的含氧基团,获得C原子Sp3杂化结构向Sp2结构的转换,同时实现了致密化和对GO的原位还原,获得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三维网状包覆的方钻矿基纳米复合材料。  二、系统地研究了石墨烯复合对n-SKD及p-SKD热电性能的影响。复合适量石墨烯时,复合材料中厚度为~2-5nm三维网状rGO可强烈散射声子抑制热导率,同时几乎不影响电输运,使得热电优值得到大幅优化,n-SKD及p-SKD的ZT值分别达到1.5及1.06,分别提高~25%及20%。复合含量升高,界面效应逐渐转为体积效应,热电性能逐步恶化。通过建立SKD/rGO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模型发现,复合rGO后晶界热阻提高~3-5倍,界面声子散射得到有效增强。  三、系统地研究了石墨烯复合对p-SKD力学性能的影响。均匀分布于p-SKD基体晶界的网状rGO具有桥接作用,有效阻碍了裂纹的扩展,p-SKD/rGO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得到提高~40%及25%。  四、通过一体化烧结、钎焊等工艺集成了基于n-SKD/rGO及p-SKD/rGO复合材料的尺寸为20mm×20mm×16mm的热电发电器件,测试并评价了其输出特性。由8对发电组构成器件在温差为577K时转换效率达到~8.4%,相比于无rGO复合的SKD器件提高~25%。
其他文献
期刊
TLP(Transient Liquid-phase)连接是解决高温合金连接问题的一种新工艺。本文采用Ni-Cr-B非晶中间层,用TLP方法连接了DD98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研究了接头的组织、拉伸和持久性能,
近年来,金属锂二次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锂资源的日益消耗和锂离子电池成本的居高不下,钠离子电池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着眼于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完成团队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文化,通常是由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核心的精神文化三个层
期刊
由于国内石油产量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石油需求,我国目前约有40%多的石油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中东的高硫原油。炼制高硫原油产生了大量的高硫石油焦。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高硫
期刊
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平台下的生活与工作得到了全新的改变.通过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工程的不断发展,不难发现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提高.图书馆作为满足公众知识
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它既体现了设计师的灵感和思维,也展现了建筑的外形构造和功能使用.本文将从平面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出发,分析高层建筑的平面设计要点.
随着土地荒漠化的日趋严重,利用风洞试验研究风蚀问题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风速调控及数据采集处理作为风洞试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风速调控系统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风洞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