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简称MPD)是一种过度使用手机并产生严重生活和社会功能损害的问题行为,也称之为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或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等。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发现,相比较中小学生,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长最长,平均每周31.7小时,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娱乐以及信息搜索等,而过度的手机使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研究在探索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和情绪加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和积极情绪的相关干预方案,降低其手机依赖水平,研究包括1个预研究和4个正式研究。预研究在吉林省两所高校选取600名大学生,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筛查,并对筛选的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访谈,初步了解其手机使用的一般状况。研究一通过抑制控制任务,考察手机依赖大学生的一般抑制控制和手机相关线索抑制控制特点;研究二通过系列实验考察了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情绪加工特点,包括情绪觉察、情绪启动以及压力诱发下的趋近/回避反应特点;研究三探讨了手机依赖和非依赖大学生中抑制控制与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四针对手机依赖大学生展开三种追踪干预研究,分析三种干预方案对手机依赖干预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并与非干预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预研究中手机依赖大学生筛查率为12.59%,对筛选的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访谈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其中主要包括抑制控制能力下降和消极情绪增多等。2.研究一对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进行分析,手机依赖大学生和非依赖大学生在无干扰、手机振动铃声干扰和纯音干扰三种条件下完成数字Stroop任务,结果发现和无干扰和纯音干扰相比较,手机依赖大学生在手机振动铃声干扰下的抑制控制表现更差,和非依赖组相比,手机依赖大学生在手机振动铃声干扰下完成抑制控制任务后会产生更强烈的手机渴求感,其抑制控制能力与手机渴求感负相关。3.研究二分析手机依赖大学生情绪加工特点。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情绪加工进行系列实验研究发现,相比较非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对悲伤情绪面孔觉察更快,在悲伤情绪启动后,手机依赖大学生更多地将之后呈现的中性刺激判断为消极情绪。相比较非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在压力诱发后,对手机相关词做出更多的趋近反应,并在压力诱发后产生相比较非依赖组更强烈的手机渴求感。4.研究三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再次筛查率为11.57%,研究三发现手机依赖组抑制控制和消极情绪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抑制控制高损耗状态下,手机依赖组将中性刺激判断为悲伤情绪的数目显著高于非依赖组。悲伤情绪启动下的手机依赖组大学生相比较非依赖组抑制控制表现更差。5.研究四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干预研究,包括抑制控制能力训练、积极情绪训练和二者皆有的干预方案,结果发现同时对抑制控制和积极情绪进行训练的干预3组取得的干预效果最好。本研究在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手机依赖行为维持模型,通过四个研究对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和情绪加工特点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和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提出的手机依赖行为维持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还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通过近期和远期效果评估发现,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抑制控制和积极情绪的综合训练方案取得的干预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