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湖南农民教育研究(1949-1956)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67508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初期(1949-195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农民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国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教育广大农民,使农民摆脱文盲的命运,以改变农村社会的风气,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是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所面临的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经济破败、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政权组织不稳等困境。从大局出发,湖南省以中央农民教育的大政方针为转移,结合湖南本地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建设管理机构、动员农民群众、培养农民教育的师资、编订农民教育特殊教材并配合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开始进行教育广大农民的工作。这一时期湖南农民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两个发展阶段。而农民教育采取开办冬学、民校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扫盲组织的形式,围绕着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条重要主线,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普及之中,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政治主导。  建国初期的农民教育体现了教育对象广泛,体现了大众性;教学内容丰富,既有实用性,又能宣传政治时势和国家大政方针;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符合农村农民的习性。  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的开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湖南农村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从各方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民思想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顺利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接促使基层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相关制度逐渐走向合理化,为农村地区教育向规范化、专业化过渡奠定了基础。  建国初期湖南农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离中心任务、盲目冒进、发展很不平衡等问题。总结这一时期湖南农民教育的经验教训对当前社会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柔克义是第一个进藏的美国人,是美国藏学研究的先行者。他曾两次前往藏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撰写了一批一流的藏学研究著作,在西方世界影响巨大,也为现今的藏学研究提供了重要
针对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对作者先前提出的两种海洋重力测量误差补偿方法进行了简化,把原来严密的自检校平差简化为两步处理法,深入分析了简化方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最后使用一个实际观测网数据验证了两步简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东汉末期,社会动荡,人心不稳,这时佛教传入中国,其教义被统治者认为有利于维护统治,于是得到认可和接受在上层阶层传播开来。齐梁时期佛教发展日盛,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走进了当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