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语名词有三种语法性—阳性、中性和阴性,而这些名词的语法性分配规律并不明显。因此对于德语初学者来说,掌握名词的语法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以中国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的综合训练型教材—《当代大学德语》中的名词为语料,并运用科普克和祖宾的语法性分配原则,从语音、形态以及语义的角度出发,对该教材中名词语法性指派规律进行探讨。从语音方面看,规则[(?)+K<sub>]对于阳性单音节名词有较强的词性指示性,而规则[<sub>K+ f/x/(?) +t ]和[<sub>?:/u:+ r ]则对阴性单音节名词有较强的词性指示性。这三条语音规则既不复杂,而且规律性又强,因此适合用来对单音节名词的语法性做出判断。从形态方面看,大部分的词缀都有绝对的词性指示性,如-keit,-heit,- schaft,-ik,- ei,-in, - tion / sion 等后缀完全指示阴性、-ist,-er, -or, -loge, -et, -eur, -ar,-ent,-ant等后缀完全指示阳性,而-chen,-ma,-ment等后缀则完全指示中性。因此形态规则是一个容易记忆和掌握的规则。从语义的十个方面,即自然性与语法性的关系、表达时间的概念、表达语言和国家的概念、测量单位、外来词、文化分类原则、文化自我中心原则、外形原则、上下义位原则以及内外向性原则来看,除内外向性原则外,其它的九个方面都可以对名词的语法性提供较为准确的判断。最后本文还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对比德语和汉语中名词语法性和自然性的辩证关系,并对德语教学提出个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