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丰富的野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与油气勘探等多方面资料与成果,以活动论和阶段论的思想为指导,应用构造解析、平衡剖面等技术,分析了西大明山隆起区的区域构造、深大断裂、构造样式、构造变形区带、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周缘盆地的关系,取得了以下认识: (1)研究区发育古生代至中三叠世海相沉积和晚三叠世至新生代陆相沉积两大套沉积地层,地层累计总厚度愈万米。 (2)控制西大明山隆起构造格架的是北东向断裂(下雷-灵马断裂带、扶绥断裂带、凭祥-东门断裂带)及北西向断裂(南丹-都安断裂带、右江断裂带),这些断裂带都是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北东向断裂带主要控制其形成演化,北西向断裂带主要影响变形区带的分布。 (3)研究区的构造样式包括挤压构造、伸展构造、反转构造和走滑构造4大类;挤压构造为主体构造,表现为由南或南东指向北或北西方向的挤压逆冲和缩短位移。 (4)将西大明山隆起划分为八个构造变形区带:天等断褶带、武鸣断褶带、龙州断褶带、苏圩断褶带、崇左缓褶带、昆仑关凸起、大新凸起和南宁盆地,每个区带具有不同的构造特点;确定西大明山隆起的北部边界为下雷-灵马断裂带,南部边界为凭祥-东门断裂带。 (5)研究区的古应力场特征表现为:加里东运动主要为近南北向的挤压褶皱-隆升作用;海西运动主要为北西-南东向的挤压褶皱作用;印支运动主要为近南北向的挤压褶皱作用;燕山早期运动主要为北西一南东向的挤压;燕山晚期运动主要为北北东-南南西方向的挤压;喜山早期运动主要为近东西向挤压;喜山晚期为近南北向挤压。 (6)西大明山隆起的构造演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震旦纪-志留纪的基底构造演化阶段;泥盆纪-中三叠世区域伸展裂陷阶段和晚三叠世-新生代挤压构造变形与隆升剥蚀阶段;对十万山盆地和南盘江坳陷起到分割和阻挡的作用;每个阶段与周缘盆地及油气演化有不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