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移行为(movement)指动物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位置改变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动物在空间上移动到更适宜的地点。迁移行为是研究动物行为的重要参数,属动物生态学重要的基础研究内容。目前有关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行为活动的类型与时间分配方面,迁移行为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2016年3月3日,为减少麋鹿种群的近亲繁殖导致的种群退化,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的16头麋鹿,被人工野外放归到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有11头麋鹿佩戴GPS卫星跟踪器,为研究麋鹿野外放归后的迁移行为提供了难得的观测机会。本研究主要采用GPS卫星追踪法与地面观察法,于2016年3月3日-2018年7月13日,对洞庭湖区野外放归后的麋鹿迁移行为及其适应能力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探讨麋鹿的迁移行为规律以及不同生态因子对其迁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春夏季麋鹿在一天内的迁移活动曲线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型,两个峰值中以19:00-20:00为最大值(位移距离均值为209.70m,下同),其次为6:00-7:00(173.25 m);两个低谷则以4:00-5:00(93.07m)和23:00-0:00(91.83 m)较为明显。整体来看,麋鹿在夜间的迁移距离较昼间长,且随着时间由春季到夏季的推移,昼间移动行为逐渐减少,夜间移动行为明显增加。(2)洞庭湖区野外放归麋鹿种群整体表现出往南面的人为干扰较少的自然环境中迁移的行为特征,区域性变化的长距离迁移主要发生在野外放归后的第10个月之后,且逐步与2008年长江特大洪灾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的自然野化野化麋鹿合群。(3)雌性麋鹿喜集群进行较大距离的迁移活动(日位移量均值为1262.89m),落单后的雌性麋鹿个体则倾向于在栖息地周边小范围内徘徊活动(日位移量均值为280.15 m);而雄性麋鹿的迁移行为受聚群的影响相对较小(日位移量均值为808.05 m)。(4)麋鹿在野外放归后的前两个月有一个明显的适应期,其中放归后的前两天的应激反应明显,第一天的日累计位移可达8156.12m,为正常日累计位移的两倍以上。经过两个月对新环境的适应后,其迁移活动逐步稳定并伴随分群现象,后期的迁移活动则更为频繁,直至与洞庭湖区野化麋鹿混群。(5)麋鹿喜好在11-22℃的气温范围内进行迁移活动,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的迁移活动均较少,但在冬季当气温最小值低至5℃以下后会有一个小幅度的回升;麋鹿的迁移距离与高程整体呈现正相关趋势,以夏季的影响最为明显且高程整体偏高;水位的影响则在夏秋两季较为明显,与麋鹿对高程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反映出随着水位的升高,麋鹿有向地势较高处迁移的行为特点。(6)春季麋鹿的迁移行为君山大堤及以北的农田区与君山后湖湿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与红旗湖湿地也存在显著差异(P=0.024<0.05);秋季君山大堤区与君山后湖湿地存在极显著差异(渐进显著性为0.000<0.01)。且在君山大堤区的日迁移距离远小于其余三处湿地区域,表明人为干扰因素对麋鹿的迁移行为有较大的干扰。本研究有助于探讨野外放归麋鹿种群的行为适应机制,促进野外放归麋鹿种群的长期自我维持和就地保护,并为我国其它濒危物种在高强度人为干扰下的野化放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