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院内感染,但是导致肝硬化的原因存在地域差异,国外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一些报道,但是其纳入研究的多为酒精性肝硬化,而在我国,肝硬化主要以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与脓毒血症关系是不清楚的。因此,本研究拟调查肝硬化患者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从而为预防肝硬化患者发生脓毒血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4年3月~2018年8月期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收治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脓毒血症,将纳入患者分为脓毒血症组及非脓毒血症组,以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近1个月侵袭性操作史、既往感染、抗生素使用、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出血症状、肝肾综合征、低蛋白血症、门静脉高压、血小板计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高、肌酐高、尿素氮以及APACHEⅡ评分、肝硬化CTP分级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作为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之间这些危险因素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纳入本研究的在284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114例患者出现脓毒血症,170例患者未出现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发生率为40.1%。(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既往病史(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既往感染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近1个月侵袭性操作史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两组患者在出血、肝肾综合征、下肢水肿、门静脉高压、脾亢等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尿素氮(BUN)等实验室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降钙素原(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呼吸机治疗使用、血液透析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肝硬化CTP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指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近1个月侵袭性操作史、较高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较严重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是乙肝后肝硬化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近1个月侵袭性操作史、较高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较严重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是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而言,应尽量避免侵袭性操作史、注意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积极治疗较严重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