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冲蚀作用下钢结构涂层应力计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带一路”和“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西北地区修建了大量的输电铁塔、钢结构厂房、钢结构桥梁和风力发电塔等,而钢结构的化学腐蚀和物理腐蚀问题历来是钢结构行业的重点研究对象。在西北地区以风沙粒子的冲击、磨损为代表的物理腐蚀对钢结构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灾害,极大地增加了后期管理维护的成本。因此研究风沙冲蚀作用下钢结构涂层的力学性能,对钢结构涂层的设计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西北地区的风沙环境特征为背景,对呈现空间分层异性的沙粒在高度、冲蚀角度和冲蚀速度的耦合条件下冲蚀钢结构建筑物时涂层的应力问题开展了以下主要研究工作:(1)为研究钢结构涂层的力学本构模型,以两种钢结构涂装体系为试验对象分别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得出每种涂装体系的面漆、中间漆和底漆的力学本构模型,再对复合涂层的力学本构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06-X环氧富锌底漆(80%锌含)、H52-DM环氧厚浆防腐中间漆和长效型复合涂层的本构关系表达式均满足分段二次多项式。H06-C2环氧厚浆云母氧化铁中间漆和转锈型复合涂层的本构关系表达式均可用一元二次函数表征。E01-JY氟碳面漆和B04-TQ防紫外线抗磨聚氨酯面漆的本构方程满足线性关系。(2)为研究风沙冲蚀作用下钢结构涂层的应力及其分布特征,基于接触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风沙侵蚀钢结构涂层时的冲蚀荷载表达式,利用位势理论推导出在冲蚀荷载作用下钢结构涂层的应力计算公式,同时结合西北地区风沙流特征研究了钢结构涂层不同位置处的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面漆和中间漆厚度宜分别取在165μm~210μm和145μm~165μm范围内。面漆应具有良好的抗拉、抗压和抗剪切性能,以防止发生表面开裂和次表层塑性屈服现象;中间漆的抗剪和抗压强度应分别不小于250k Pa和800k Pa。(3)为研究风沙冲蚀作用下涂层与钢材基体的界面应力及其分布规律,基于分析双层复合材料界面问题的镜像点法,通过Dirichlet等值性原理和边界条件,推导出了涂层与钢材基体界面应力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研究了沙粒在高度、冲蚀速度和冲蚀角度的耦合条件下冲蚀钢结构建筑物时涂层与钢材基体的界面应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距离地面1.5m高度处涂层与钢材基体的界面应力值最大,且1.5m高度处的界面应力最大值约为3.0m和5.0m高度处界面应力最大值的5倍和8倍。当沙粒以相同的速度冲击同一位置时,界面压应力在冲击角度为75°~90°范围内较大,界面切应力在冲击角度为30°~45°范围内较大。界面应力与沙粒粒径和冲击速度均成正相关,并且随着距沙粒冲击点距离的逐渐增大,界面压应力和切应力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4)为建立风沙冲蚀作用下钢结构涂层的界面应力破坏准则,基于界面力学和断裂力学理论,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钢结构涂层的界面起裂位置,探究了起裂位置处的界面应力与涂层厚度累积损失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钢结构涂层的界面应力破坏准则。研究结果表明,钢结构涂层的界面起裂位置为最大界面剪应力位置;起裂位置处的界面应力值与涂层厚度累积损失量之间满足多项式相关性;风沙冲蚀作用下钢结构涂层的界面应力破坏准则,形式与莫尔—库伦强度准则相似,其斜率的大小取决于沙粒的冲蚀角度。
其他文献
桥梁结构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且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桥梁结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对桥梁状态信息进行评估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势在必行,而监测系统最基本的环节便是解决传感器的优化配置问题。所谓传感器优化配置即如何用有限数量的传感器,配置在结构的最佳位置,使得所布置的测点获得尽可能多的结构模态信息。因此,本文选用三跨连续梁、提篮
学位
本文以某铁路专运线的滑坡病害为工程背景依托,针对该铁路专运线旁的道路滑坡病害提出了一种倒L形的异型墩。通过异型墩对滑坡土体进行支挡,防止道路滑坡的不断加剧对铁路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以桥梁的形式代替具有滑坡病害的道路区段,保障原有道路能够正常通行。通过对异型墩的承载力计算,以及借助有限元软件探讨了异型墩的设计方法以及参数优化方案,同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其具体内容如下:(1)参
学位
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冻土不仅受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多年冻土特征和活动层厚度及其冻融循环过程的变化也对地气交换、水文循环、生物化学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等都有着显著影响。马衔山多年冻土位于中纬度高山地区,因其面积小(<0.2 km~2)、厚度薄(<30 m)、温度高(>0.02℃)的特点,对周围气候变化异常敏感,被认为是监测和预报多年冻土区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因缺乏长期
学位
近年来,近断层地震动因其能量高、持时长和对工程结构影响剧烈而受到结构设计者与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交通干线的纵横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桥梁被修建在活动断层附近,其中矮塔斜拉桥因其“塔矮、梁刚、索集中”的特点在交通领域应用广泛。如何保障此类桥梁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安全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结构动力优化设计被视为是解决复杂动力设计问题的全新方法。针对传统结构动力
学位
风能资源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各类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风电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气候和生态效应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研究表明风机叶片的转动会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强风机尾流区的湍流,从而改变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度,当这些变化在空间上足够大时,可能会对局地乃至区域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随着未来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深入认识风力发电对气候及其生态环
学位
黄河的形成演化历史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等事件的联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前期研究主要围绕黄河中上游河流阶地、中上游地质构造、中上游或边缘海晚新生界沉积序列的物源变化证据开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但对现代黄河水系的形成时代仍存在巨大认识分歧,存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5 Ma、~1.5-1.6 Ma、~1.3-1.4 Ma、不晚于~1.2 Ma、~1.0 Ma、不晚于~0.
学位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地带性干旱地区之一,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探究该地区气候变化历史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深入理解文化交流与气候变化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区域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研究结果仍存在较大争议,且记录主要集中于新疆及其邻近地区,蒙古西北部年代可靠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较少。论文选择位于蒙古西北部的高山湖泊Tolbo湖,钻取沉积物岩芯(TB19-A和TB19-B),测定
学位
箱形梁因具有良好的抗弯、抗扭性能而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随着桥梁跨径的增大和桥面的变宽,偏载所引起的约束扭转效应对箱梁截面应力的影响愈发显著,充分考虑约束扭转效应的影响是保证桥梁安全性的重要前提。在桥梁设计中常以1.15的经验系数来考虑空间效应的影响,而大量文献表明,对正应力和剪应力均采用同一个系数并不合理,应采用两个不同的系数,但对系数的具体取值目前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对于具体的变截面连续箱梁桥的约
学位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巨大的高度和面积效应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处于重要和关键的地位。高原内广泛分布着风成沉积,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重要粉尘源区。位于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雅江)是风成沉积物的典型分布地区,流域内发育着的黄土沉积和现代风沙沉积蕴藏着有关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受地理环境、物质来源及区域气候等影响,不同区域风成沉积的形成过程存在差异,这限制了我们对该流域风成
学位
采用管棚预先对浅埋软弱围岩隧道进行支护时,对管棚受力变形和预支护效果的精确预测是保证管棚结构设计合理性的重要依据。然而相比于其广泛的应用,管棚预支护技术的理论研究成果还远远无法达到定量指导管棚设计与施工的水平。为了对浅埋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预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以及预支护效果进行定量化描述,基于既有的研究成果,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对管棚进行解析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在既有的管棚弹性地基梁分析模型基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