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有效应力状态下土体的渗透和变形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i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震后引起的饱和砂土液化问题是岩土工程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目前针对砂土液化的影响因素、液化产生机理、液化势的判别等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并得到广泛认可。而对于饱和砂土液化后在低有效应力状态下土体的应力应变行为认识尚不充分,而且现有的研究中很少或没有考虑伴有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中,孔隙水渗流对液化后砂土受力变形特性的关联影响。基于此,本文采用了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的技术深入研究了饱和砂土在低有效应力状态下渗透和变形特性。  (1)以土体重固结理论为基础,结合砂沸机理,对常规常水头渗透试验装置做了改进,获得了一套可测定饱和砂土处于低有效应力状态下的渗透系数的渗透试验装置,并对该装置的使用方法及试验步骤做了详细介绍。  (2)利用新的渗透试验装置进行渗透试验研究,对颗粒级配不同的三种砂土在低有效应力状态下的渗透特性做了研究。试验发现,在有效应力为零时,他们的渗透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XZ砂变化最大,其渗透系数为液化前的4倍左右;1#砂增幅次之,为液化前的2.5倍左右;2#砂增幅最小,为液化前1.5倍左右。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砂土的渗透系数也在慢慢减小,其中1#砂和2#砂最终都恢复到初始值左右,而XZ砂最终保持在初始渗透系数的2.2倍左右。  (3)利用全自动三轴仪模拟饱和砂土在低有效应力状态下的静力加载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的饱和砂土在不同有效应力状态下的静力再加载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低强度阶段、强度恢复阶段和应变软化阶段。文章中还从砂土的初始相对密实度、砂土液化程度的不同、土层的埋置深度等三个方面研究了它们对应力~应变曲线发展趋势的影响。  (4)结合三轴试验结果以及渗透试验结果,本文将有效应力与初始有效应力之比0ss<50%的饱和砂土所处的应力状态定义为低有效应力状态。  (5)将低有效应力状态下土体的渗透和变形特性研究成果整合到数值模拟分析中,研究了砂性土边坡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伴随着孔隙水自下而上的渗流的边坡安全稳定性。
其他文献
断裂能是建立在虚拟裂缝模型(FCM)基础上的断裂参数,它和混凝土的应变软化相结合,描述了混凝土受拉时荷载-位移曲线变化的全过程.这是混凝土非线性断裂力学的基础.大量试验表
该文通过对国内外膨胀土处治技术进行文献检索与收集整理工作,并加以分析与评价;通过对潭邵高速公路现场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获得了潭邵高速公路典型膨胀土路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梁桥,既兼顾简支梁桥施工方便和连续梁桥行车舒适双重优点,又充分利用了组合结构受力较优的特点,是一种较为新颖、经济的桥梁结构形式.该文在
大圆筒薄壳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工结构,由于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可直接插入地基土不需软基处理的特点(特别适用于淤泥质软土地基),因而在港口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
自保温墙体技术是国内学者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技术方向,自保温墙体耐候性、耐久性好,与建筑物同寿命,防火、抗冲击性能佳,系统安全、可靠,施工便捷,综合经济性较好;在当前国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建筑物的高度、跨度不断增加,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高强混凝土的广泛应用虽然能够提高构件的承载力,有效减小构件的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对带有摩擦耗能器结构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最大耗能原理的非线性静力方法(pushover法)。在采用模态pushover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十层混凝土框架的模拟分
混合结构房屋温度效应的研究摘要混合结构房屋在我国民用住宅中的普遍使用使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业主等各方密切关注目前混合结构房屋中频频出现的楼板裂缝问题.本
我国现行规程认为采动过程地表移动延续时间T=2.5H0(d),一般为3-5年。观测资料表明,在这之后采空区并没有完全稳定,地表有进一步产生移动变形的可能。当老采空区地下水位发生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工程结构中最常用的构件之一,在其正常使用期间裂缝的出现不可避免。由于裂缝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工程中必须控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目前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