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矛盾问题的关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生态竞争力是以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价值准则,通过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内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城市地理范围内资源、经济、社会三者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过程。构建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合肥城市生态建设进行评价,提高合肥城市生态竞争力,有效指导合肥城市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实现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以合肥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城市生态竞争力进行分析和研究。(1)城市生态竞争力的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在分析学习国内外专家对城市生态竞争力概念、理论、模型探讨的基础上,对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做了界定。(2)研究区的生态建设概况。本章主要介绍了合肥的自然地理、人文科技现状,对合肥的生态建设发展进程进行分析。(3)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借鉴国内外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其它生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依据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设置依据从生态环境、绿色经济、资源效率、生态家园四个方面筛选22个指标,构建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4)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方法体系的建立。本章利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指标权重和客观赋权法中的方差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层的权重,通过综合赋权法对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赋权,得到基于指标赋权法的综合得分;使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四个子系统的主成分特征值、累计贡献率及载荷矩阵,获得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通过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得分。(5)分别采用指标综合赋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合肥城市生态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合肥在与省内其它城市相比,均具有强城市生态竞争力。在主成分分析过程中,合肥在生态环境子系统排名为十四,在反映生态环境子系统的三个主成分上具有较高载荷的指标为单位土地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除林木绿化率外,其余指标均较低;在绿色经济子系统中合肥排名第一,子系统内各指标值均较高,合肥绿色经济发展的程度高于省内其它城市;在资源效率子系统中排名第一,子系统内各指标值均较高,合肥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于省内其它城市;在生态家园子系统中排名第一,子系统内各指标值较省内其它城市较高。(6)文中采用指标综合赋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内16个城市2013年城市生态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对两种评价方法获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合肥与其它15个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差异显著,对城市的生态竞争力优劣势影响明显。各子系统协调统一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竞争力水平,同时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城市环境问题影响显著。城市生态竞争力强弱:合肥>黄山>蚌埠>滁州>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池州>铜陵>毫州>淮北>六安>阜阳>宿州>淮南(指标赋权法),合肥>马鞍山>芜湖>黄山>池州>阜阳>蚌埠>滁州>宣城>六安>宿州>铜陵>安庆>淮南>淮北>亳州(主成分分析法),16个城市的生态竞争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文中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因此在对城市进行生态竞争力综合评价时,采用两种方法较一种方法更客观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