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铃鼓在舞蹈表演中的实践探究——以原创作品《铃之情》为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xiaofei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铃鼓,作为传统的民族乐器,在新疆地区使用广泛。同时,作为新疆维吾尔族具代表性的舞蹈道具之一,铃鼓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也已形成特有的风格。在舞蹈表演中,对道具的巧妙运用往往能使舞蹈更具技艺性与观赏性。道具不同,运用方式各有所别,对表演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本文以维吾尔族铃鼓为切入点,结合个人原创剧目维吾尔族女子独舞《铃之情》的实践情况,进一步探索维吾尔族铃鼓在舞蹈表演中的多样性运用。通过对作品《铃之情》的编创,立足于实践,在作品创演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夯实舞蹈表演基础、拓展铃鼓的运用方式,探索铃鼓在维吾尔族舞蹈表演中的多样表演形式,提高自身舞蹈表演能力。在此篇论文的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研究法等,将文章分为溯源、实践、再认识三个部分。第一,铃鼓溯源:首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铃鼓的起源做调查;其次,分析其流传于维吾尔族民间之后出现的本土化特征,铃鼓从打击乐器逐渐成为舞蹈的一部分。第二,作品表演实践过程分析:首先剖析编创作品中的舞蹈人物形象,舞者与道具的关系奠定了表演风格;其次,作为中国民族民间维吾尔族舞蹈作品,对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把握是作品语汇最直接的呈现;再者,简要分析了实践中铃鼓与艺术体操技艺结合的探索。第三,表演实践过程中的再认识:舞蹈风格与技艺的有机融合、舞蹈表演与舞蹈道具的相互性、作品完成情况分析与表演实践感悟。本文主题在于对铃鼓多样性运用的探索。笔者通过实践认识到,铃鼓作为道具与舞蹈语言相结合时,首先,道具属性限制舞蹈行动路线,其次,表演者完成作品时因其表演能力不同呈现效果有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将设想落实才是实践部分中的重点,而这一过程值得探究。
其他文献
新疆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些都为新疆的艺术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题材和表达方式。游牧民族的迁徙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当代新疆的多元化。在多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斑斓多彩的新疆风情。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思想的快速解放,各种国家性展览日益增加,从第六届到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新疆国画家,他们立足于新疆风土人情和山川地貌,关注新疆人民现实生活,深
学位
企业创新过程的复杂性随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递增,创新的开展已经成为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行为。企业在瞬变的商业环境中识别机遇,亦或是在数字浪潮中抱憾退出,根源在于其是否足以抵抗外部冲击,同时,破坏性事件的频发使创新充斥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可变性,恢复力以及抗脆弱性随之逐渐成为企业开展创新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对如何理解创新过程中韧性的复杂性越来越感兴趣。在复杂竞争环境和知识创造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学
学位
学位
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使得艺术家们的视野前所未有地拓宽。从传统中继承和创新,从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其他领域借鉴与融合优长之处。新疆工笔画也在艺术发展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性的进步。新疆工笔画家们用其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反映着当代新疆的真实面貌和内涵精神,同时也为新疆工笔画的作品创作带来了无限活力,推动着其发展。本文以1980年以来的新疆工笔画作
学位
博湖芦苇画是由新疆博斯腾湖芦苇加工而成的剪贴工艺画,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之一,被广泛装饰在巴州文化场所中,展示着大美新疆的风采。它从当地芦苇编织技艺发展而来,其清新、质朴、亲切、自然的品质,精美、细致的工艺,以及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均彰显着新疆的地域文化内涵。博湖芦苇画立足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新设备、新方法,创新其制作工艺,开发新产品,逐渐完成其产业化转型,实现民间工艺的现代价值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油画在国内外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开始从单一的苏式油画样式转向多元,到20世纪90年代转型力度加大,走向多元发展之路,新疆油画形式语言产生了根本性转变。在以往新疆油画研究当中,主要集中在新疆油画不同时间段油画发展状况研究,代表性油画家与经典作品研究。针对新疆油画语言研究,有从线条、石窟壁画、写意性以及民间美术等方面去研究,但未将新疆油画语言从苏式油画转向多元探索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学位
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舞蹈之一,是经古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民间舞蹈,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放包容的唐代,东西方经济文化都融汇于此,而胡旋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在中原大地流传开来的。“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是唐代诗人岑参所描述的以旋转为主要特征的舞蹈,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西域乐舞中最具绚烂色彩的胡旋舞。胡旋舞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在静态的石窟壁画中引得人人向往,在当
学位
柏孜克里克第48窟建凿于高昌回鹘时期,其正壁图像经判识为“帝释窟说法”图像。“帝释窟说法”是佛传题材故事,主要讲述帝释天请五髻乾闼婆同他一起访问佛陀一事。“帝释窟说法”图像最早源于印度建筑栏楯之雕刻,公元3世纪或更早流传至新疆龟兹,在龟兹主要参照小乘经典绘制,龟兹石窟现存多座中心柱窟正壁仍残存其塑绘痕迹。柏孜克里克第48窟正壁“帝释窟说法”图像绘画风格显系回鹘艺术风貌,此铺图像中呈现的龟兹石窟同题
学位
藏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自娱性舞蹈更是舞姿多种多样且原生性强。多年来我国致力于创建既有传统风格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又有其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但藏族舞蹈分布与流传较广,且各具特色,现有教材的风格多数为康巴风格,因此,本文以青海安多地区藏族舞蹈教材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田野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和组合
学位
新疆桑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手工造纸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诸多困境,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新疆桑皮纸的开发应用也逐渐丰富。文章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梳理了全国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记录新疆桑皮纸制作技艺的流程并总结其技艺特点。再分析新疆桑皮纸在绘画、文创等方面的开发现状,提出思考及建议。最后,对新疆桑皮纸的推广现状进行梳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