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选择入院时已不适合急诊血运重建的大面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ntraaorticballooncounterpulsationpump,IABP)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心功能、冠脉血流的影响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的发生率。评价早期应用IABP对行择期PCI的大面积A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入院时已丧失溶栓及急诊PCI治疗时机的大面积A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两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及临床资料如血压、心功能、血糖、血脂等相匹配。两组按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方案治疗,均于住院后行急诊冠脉造影,明确梗死血管相关情况,病程10-14天复查冠脉造影及行PCI术。治疗组在导管室行冠脉造影后植入美国Arrow主动脉内反搏气囊。入选标准:年龄30-80岁;符合大面积AMI诊断标准:至少具备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发病12-48小时之内,无心源性休克;无急诊PCI及溶栓的指征;未行溶栓治疗。1.冠脉造影入院后根据症状及心电图立即在导管室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多体位投照,并由造影机的图像处理系统作冠状动脉狭窄的定性定量分析,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次全闭塞。2.IABP置入方法所有随机入选预防性置入IABP组的大面积AMI患者,行冠脉造影术后,即刻在导管室行IABP置入术:严格无菌操作,以Seldinger法穿刺右股或左股动脉,送导丝至主动脉根部,用扩张鞘预先扩张穿刺处,置入8F股动脉鞘,如果患者身高≥165cm,则选用40ml的美国ArrowIABP气囊导管,否则选用30ml IABP气囊导管。在造影机透视下沿导丝置IABP气囊导管于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和肾动脉之间。气囊导管置入后连接IABP反搏机器,以心电触发模式或压力模式1∶1起搏,起搏稳定后根据心率以1∶1或1∶2起搏。IABP气囊在体内终止搏动不能超过30min。IABP气囊导管置入后以低分子肝素40mg皮下注射(Q12h),不需要监测活化凝血时间。IABP气囊导管中心腔每1h用5~8ml肝素盐水冲洗(5000U肝素/500ml生理盐水)。IABP在应用期间应常规使用抗生素并详细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对照组和IABP治疗组前后两次冠脉血管造影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分级、比较两组发病四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两组心功能(心脏超声测定EF值)情况、两组半年内MACE(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用药及临床基本特征等情况基本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观察指标比较IABP治疗组和对照组第一次冠脉造影结果:梗死相关血管、梗死血管血流TIMI分级和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40.8±5.2%vs41.4±4.8%p>0.05,心脏超声EF值)相匹配,具有可比性;IABP组前后两次冠脉造影及心功能结果比较: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分级改善显著,心功能亦有明显改善(40.8±5.2%vs51.5±6.3%p<0.05,心脏超声EF值);对照组(41.4±4.8%vs41.5±6.6%p>0.05,心脏超声EF值)指标改善不明显。两组术后4周内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vs对照组7.69%vs22.9%,p<0.0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半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3例,发生率为5.8%,均为严重心衰,无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和死亡;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7例,发生率为14.6%,其中严重心衰4例、急性或亚急性血栓2例、死亡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IABP)反搏泵,可以促进梗死冠脉开通、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并发症及心脏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