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嬗变中的中国文学——新媒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历来密切,从文学产生之时,它便借助于各种媒介传播发展壮大,尤其是纸张的发明,使文学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文学也从由少数贵族阶层的掌握释放到文人阶层的狂欢,文人被誉为话语权的代言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纸质媒体是文学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书籍、报纸、期刊等是文学的主要阵地,文学始终处于政治的中心地位,各个历史时期的政客、学者都善于利用文学作为媒介,宣传各种思想,争夺并掌握话语权。特别是五四时期,各种文化思潮通过各种传媒影响受众。20世纪90年代后,网络、手机等移动媒体以其不可逆转的气势,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文学从地位、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介对于文学的影响是不得不关注的现实。  本文以“文学四要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媒介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影响。首先探讨文学与媒介的存在关系;接着从文学创作主体群的泛化、传媒化以及其价值理念的转变等方面,探讨新媒介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主体的变化;然后从文学文本形式、表现方式、语言以及题材等方面对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学文本进行阐释;最后从阅读行为、阅读心理以及审美理念等方面,探讨新媒介对文学受众的影响。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唐五代女性文学研究不断掀起热潮,且多集中在个案研究和文献征考上,所用方法主要是统计和分类法.该文意在从诗歌史的角度对唐五代女性诗歌创作作一宏观
该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拜金之城".作家立足于都市文化的经济特性,从一开始,就在都市文化的最基础力量(经济基础)上,与自己代言的城市取得了文化默契.老舍和张爱玲由各
为了顺应科技发展潮流,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拓展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扩散,杂志编辑部积极探索科技期刊上网方式.通过主动对外联
古典诗歌意象的高度纯熟化从文化上钳制与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从诗歌艺术层面也使注重意象营造的古典诗歌基本丧失了诗歌应该具有的审美感受性,危及到诗歌本身的存在."五四
该文试图以士人的心态为中介,以玄儒升降的思潮为背景,探讨"风"之意象及寻根意识.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为三部分,论述建安诗歌中"风"的意象与寻根意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