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脱节的现象。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读促写”法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及从整体上看阅读对写作的影响,少有研究关注“以读促写”法对学生写作词汇、句法和结构等不同语言层面的影响。“以读促写”法是指将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阅读促进写作发展的过程。本文拟以输入假说、输出假说等理论为指导,探讨“以读促写”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在写作教学中应用“以读促写”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建起桥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语言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以读促写”法对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和态度有什么影响?(2)“以读促写”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有什么影响?本研究将“以读促写”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词汇、句法和结构等方面深刻解读阅读材料,并将有关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本研究拟探讨以读促写法的三个阶段: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每个阶段都包含具体的教学设计。为了验证“以读促写”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笔者选取信阳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班,10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18周的教学实验。高二(8)班为控制班,采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高二(16)班为实验班,采用“以读促写”法。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英语写作的前测和后测,然后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的学生在后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认为以读促写法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它能改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消极态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实施“以读促写”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有效降低写作任务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直接面对写作的压力。大多数学生提高了对英语写作的兴趣,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写作教学中。学生们减轻了写作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英语写作的消极态度。第二,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实施“以读促写”法,学生的写作成绩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具体表现在,借助于“以读促写”法,学生在写作的词汇、句法和结构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学生们扩大了词汇量,积累了写作素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其他文献
生活护理是基础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技能和思想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整体护理的发展,人们又把生活护理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对
介绍新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情况,重点介绍新平县的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旨在为巩固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权威性不强,各校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目的:创伤性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组实验模拟坐骨神经损伤,以复合生物材料制备人工神经桥接兔坐骨神经,观察电针对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 采用健康白兔18只,分为两
患者男,23岁,外伤后左膝关节疼痛、肿胀20余天来院就医。查体:左膝关节活动受限,左大腿下段软组织明显肿胀,皮肤暗青色,局部触及硬性包块,压痛明显。X线摄片示左侧股骨下段骨质呈多
从国内近几年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大力扶持创业群体,进而诞生诸多中小型企业,在企业构建过程中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企业的财务
萧红的<后花园>揭示了主人公磨倌冯二成子"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的人性轮回.冯二成子从人性偶然复苏到全面觉醒到奋起抗争,最终失败,有人指责为悲观主义,其实,这是
目的:为进一步掌握我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分类及影响母婴安全的危险因素.方法:在2000年10月至2002年3月,对全市21个接生单位,围产儿出生缺陷进行回顾性调查.统一使用出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创新意识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数学学习很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教师应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差异特点,充分利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动地去发现问题、判断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