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唤活、话语重构与美学形塑:乡村纪录片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zh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语境中,广大乡村长期被媒介话语表述、建构为“底层”和“落后”的“污名”形象,随着媒介权力的逐步下移,田园牧歌式的“东方乌托邦”美好形象又日益增多。时至今日,多元媒介和多种话语在乡村的全面介入,共同构建着有关乡村的较为完整的媒介形象,沉淀为根植大众内心的集体记忆。其中,纪录片尤其以其“真实”的力量使“过去”宛然再现,成为乡村书写与记忆建构的重要方式。乡村纪录片以乡土社会作为叙事内核,聚焦乡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和乡民生活,呈现着乡村的文化和精神。首先,乡村纪录片从视觉符号上唤醒集体记忆:通过“自然景观”和“文化符号”的整合,更加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独具特色的中国乡村。它以自然景观勾勒乡村全貌,以人文景观索引细节,通过视觉感官和情感认知的共同作用建立全新的乡村形象;并以视觉重构的器物符号和仪式符号表现乡土文化,使乡村形象在文化符号塑造的集体认同中向集体记忆转化。其次,乡村纪录片在故事内涵上建构集体记忆:通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和“现实在场”的创作理念深层次地书写乡村,以聚焦个体的日常生活叙事柔性地传达“礼”与“和”的传统伦理和代际传递的生活智慧,以现实观照的叙事视角彰显现代乡土社会,令集体记忆在“中国精神”构筑的共同世界里实现集体认同,并在乡土社会的理性叙事中完成集体记忆固化与刻写。最后,乡村纪录片从审美修辞上形塑集体记忆:以“非常规视角”“画面色调”“音乐渲染”等美学修辞手段塑造仪式感,再以“陌生化”修辞策略激活大众兴趣,以此构建“好看”“好玩”的媒介空间,增强纪录片塑造、建构集体记忆的效果。乡村纪录片建构集体记忆的媒介实践在客观性的影像书写中解构了乡村“污名”,在乡土中国的话语共同体建构下调和了城乡文化的矛盾,在与社会的互动实践中强化了家庭成员、村落群体之间的自我认同,体现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具有强大的文化内生性力量。但与此同时,边缘主题泛化、伪现实式的乡村书写仍是乡村纪录片在创作时需着重关注的问题,多元乡村图景的建立、赋之乡村和乡民主体身份将是未来乡村纪录片创作应予借鉴的思路与视角,亦是影视艺术领域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高速发展,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讲好中国城市的发展故事。在发展和对外交往过程中,中国城市的管理者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来塑造国际形象。城市形象影片不仅可以巩固城市独特的人文底蕴、融合城市发展理念、准确表达城市差异化定位,同时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有力手段,在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
学位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受到社会伦理变迁影响,一方面,社会伦理的转向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伦理型文化传统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对文化传统进行继承与创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回应社会变迁的伦理道德需要,引领伦理道德发展,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然而,社会的伦理变迁与公民道德建设之间也可能存在协调状况,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协调推进,使两者之间能够协调发展。
期刊
茶文化纪录片是以展现茶艺、茶道、茶德、茶学等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的新片种。茶文化纪录片以其科普性、真实性、艺术性等特点,有效推动了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随着受众对纪录片审视标准的不断提升,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已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为了适应受众审美需要,赋予茶文化更“接地气”的色彩,故事化叙事成为茶文化纪录片的重要创作手段和创作理念。本文研究茶文化纪录片的故事
学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影视行业的加持,互动视频在近几年应运而生。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5G高新视频系列技术白皮书》之《互动视频技术白皮书》,为互动视频行业提出指导性操作和建议。互动视频让观看者在虚拟影视中作出“有意义的选择”,从而获得比传统电影更强烈的情感体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截至2021年1月1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87093例,累计死亡病例4643例,给中国人留下了一段
学位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算起,丝绸之路这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大通道,其历史已有2000年之久。如今它虽已历尽千年岁月的洗礼,但我们依稀能感受到其在促进东西方国家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各国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如何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文化共同体,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东西方文化融合与交流的产物,丝路文化不管是在民族融合层面还是国家交流层面都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学位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聚合地,对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也不断将视点聚焦于城市,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与发展变迁。因此,大批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纪录片纷纷出现。本文将城市纪录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十年比较热门的城市纪录片进行多角度分析,并结合《古韵开封》对城市纪录片创作的叙事模式展开分析研究。文章以当代城
学位
视觉传感是人类感知外界、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大约有80%来自于视觉。作为感知外界信息的“电子眼球”,视觉传感器是消费电子、机器视觉、安防监控、科学探测和军事侦察等领域的核心器件。近年来视觉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从不同维度提供丰富的视觉数据,不断增强人类感知与认知能力,视觉传感器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需求。本报告以典型光学视觉传感器技术为主线,通过综合国
期刊
伴随着女性独立话题的盛行,关注女性成长的纪录片与日递增。作为其中最能彰显女性“独立”特质的群体——大龄单身女性却长期遭受污名化,被贴上“剩女”的标签。“剩女”题材纪录片在众多以“剩女”为表现对象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中突围,力图呈现真实的大龄单身女性。通过对“剩女”题材纪录片的研究,可以发现随着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剩女”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愈加成熟,创作者也由国内外专业导演扩展至自媒体人和独立电影
学位
本文对当下流行的个人视频日志--Vlog的现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借用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分析相关的Vlog作品,尝试梳理出当前Vlog的叙事模式以及叙事策略。首先,了解当下短视频时代背景,Vlog的媒介形态区别于传统的文字记录,借助视频手段完成内容的传播。结合国内外Vlog的研究和用户的增长,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次,探究Vlog的产生和如何定义。纵观日志的发展历程,一步步挖掘
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反映不同时代社会环境中,各族人民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经验、精神、技艺并作用于物质表现形式,更多地体现人民精神层面的文化诉求。然而,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2004年,随着中国正式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义务以及一系列保护性文件的出台,开始逐步形成以保护传承人为核心,以抢救和保存珍稀历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