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红螺繁殖行为谱及稚螺摄食选择性研究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cla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红螺作为一种大型经济螺类,由于足部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优点深受市场欢迎,然而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脉红螺资源趋于枯竭,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尝试脉红螺的人工繁育,研究其生态习性。  本文以脉红螺为研究对象,从脉红螺亲螺繁殖期间的行为特征、稚螺对饵料种类和规格的摄食选择性、不同代用饵料对稚螺的培育效果以及不同壳高稚螺的生长率等方面展开研究,揭示了脉红螺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模式,提供了脉红螺稚螺摄食生理生态学基础资料,为脉红螺稚螺的工厂化养殖提供适宜饵料及管理经验。  通过养殖实验及现场观察研究,发现繁殖期脉红螺存在多种行为模式,包括爬行、休息、翻身、捕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其性行为复杂,有固定的交配体位和交配方式,交配结束后雄螺的离开方式因所处环境而异;平日移动方式为向前爬行,交配期间雄螺为交配可以向后爬行;在水中坠落底面时,以壳口朝上为主,此时脉红螺可以伸出足附着在附近基质上进行翻身,翻身前有较长的试探期;在时间分配上,脉红螺将大部分时间用来休息;捕食行为复杂,对研究的菲律宾蛤仔有固定的捕食模式,但会因螺个体大小有所差异;会选择和处理产卵场地,有固定的产卵模式以及卵袋形态,随着袋内幼体的发育,卵袋会逐渐变色。  针对摄食选择性的研究发现,脉红螺稚螺对鲜活饵料无种类选择性,但对饵料规格具有明显选择性,优先选择易于捕食的小个体饵料,壳高5mm以下稚螺仅选择摄食1cm紫贻贝,随着壳高增大,稚螺逐渐开始捕食大规格饵料,5mm稚螺开始捕食2cm紫贻贝,7mm稚螺开始捕食3cm紫贻贝,更大壳高稚螺对相应规格饵料具有稳定的捕食能力;壳高对稚螺日生长率影响差异显著,壳高越高日生长率越大,稚螺壳高日生长率随壳高增加呈线性增加,体重日生长率随壳高增加呈指数增加。  不同代用饵料对两种规格稚螺生长存活的影响效果差异显著,投喂菲律宾蛤仔碎肉处理组稚螺的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饵料组,但高温环境下,其高含量的蛋白也容易败坏水质,因此存活率方面并非最佳,而紫贻贝碎肉处理组稚螺存活率更高。代用饵料宜选用活体饵料或人工致死的新鲜活饵,扇贝边及其粉末不适宜作为代用饵料直接投喂。9-11mm稚螺其捕食能力、耐饥饿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显著提高,可以尝试进行野外养成。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多媒体、互联网为引领的网络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提升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格局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对该虫的羽化、交配和产卵等
鲢(Hypophthai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mobilis)均为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鱼是我国淡水渔业中最重要的养殖对象,是我国特产的重要淡水捕捞对象,产量一度占总体养
当前,我国文具产品同质化现象较重,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水平过度竞争,行业效益低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科技创新意识及品牌创新能力缺乏,也缺乏核心技术,为此,文具产业
罗非鱼是一种广盐性鱼类,本实验对珠海低盐度地区(盐度2—8)集约化养殖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养殖周期中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变化规律,为吉富罗非鱼在盐咸水地区
对虾白斑综合征的病原为一种无包埋体的类杆状病毒,此病毒被命名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该病感染率和致死率都极高,而且宿主域广泛,给养虾业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