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延续、残留、淡化-20世纪30年代京海派都市小说乡土性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现代观念与传统思想,都市潮流与乡土气息正在发生激烈的冲突与交融。京派和海派作家有不同的生存状态和迥异的都市书写:京派作家多以乡土视角观照都市,批判现代都市对人性的异化和生命力的削弱;海派作家则相对缺乏具体的乡村生活体验,乡土性在他们的都市书写中只有些许残留并逐渐淡化。本文意在对20世纪30年代京海派都市小说的乡土性进行重新界定,描绘出这一时期乡土性与都市气反复渗透、相互胶着的具体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乡土性对都市小说审美特征的影响。  引言部分简要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京海派都市小说的创作背景,并对乡土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界定。“乡土”的内涵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由“家乡”这一含义生发出的思乡情怀。  第一章,京派作家通过自己的人性视角想象并虚构出了这样的图景:都市和乡土相互对立,相互生成,二者分别作为对方的他者而存在。京派小说中看似对立的都市和乡土之间有潜在的相似性,京派都市小说反映的人事物景有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双重叠影,乡土性在京派都市小说中得到了延续。  第二章,乡土性在海派都市小说中呈现出残留和淡化的特征。乡土性在海派都市小说中的残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乡土传统批判都市,二是传统家庭观和情爱观的保留,三是都市人对乡土的本能向往;乡土性在海派都市小说中的淡化也有三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一是乡土与死亡、失落的隐形同构,二是与都市时空漩涡并置的乡土情景呈现出单薄、平面化、碎片化的特征,三是乡土成为都市的延伸。  第三章,乡土在京海派都市书写中都呈现出想象性。京派小说以虚幻的乡土审美乌托邦作为都市的参照物,都市也势必成为虚幻和想象的存在。虚幻性对京派都市小说的审美特征有双重影响:一是使京派都市小说一定程度上逃离了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精神的束缚,能够深入人物的心灵与精神;二是造成了京派都市小说与都市现实的隔阂,导致其细节匮乏,对都市的展现较为狭隘片面。海派都市小说中残留的乡土性为其涂抹上了浪漫主义色彩,然而薄弱的乡土想象并不足以成为都市人对现代都市文明进行反思和抗争的精神资源,海派都市小说沦为浮泛的悲剧。同时京海派都市小说的乡土性相互参照,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现代中国乡土与都市冲突交融的格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