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伏隔核,位于尾壳核腹侧、嗅结节背侧,属于基底前脑,是腹侧纹状体的最主要部分。伏隔核分为背外侧的核心部和腹侧近中线的壳部。两个亚区在纤维联系、所含递质和生理功能上都有不同。已有研究显示伏隔核作为大脑边缘系统和运动调节系统的中继核团,参与调节成瘾、奖赏、自主活动、探究以及摄食等生理功能。但很少有人关注它与睡眠的关系。我室邱梅红老师的研究显示,毁损伏隔核核心部引起动物觉醒增加。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毁损伏隔核核心部和壳部,进一步研究该核团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作用。伏隔核是脑中腺苷A2A受体最丰富的脑区之一。本室2005曾报道,腺苷A2A受体是咖啡因促觉醒作用的主要作用靶点。伏隔核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枢之一的腹侧被盖区主要的投射区域,含有丰富的多巴胺D1和D2受体。多巴胺在睡眠中的作用,已有很多报道,多巴胺缺乏引起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碍。有报道称,促觉醒药物莫达非尼增加了伏隔核的多巴胺释放。本室研究发现,多巴胺D2受体与觉醒的维持有关,而且与多巴胺D1受体共同介导了促觉醒药物莫达非尼的作用。因此,我们使用化学毁损、核团给药和局部多巴胺D2受体基因敲低方法研究了伏隔核内相关受体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作用。结果:1,分别毁损双侧伏隔核核心部和壳部都导致大鼠白天觉醒增加和NREM睡眠片段化,前者作用较强;核心部毁损破坏了大鼠睡眠内稳态调节,壳部毁损则无影响;2,核心部毁损抵消了莫达非尼的促觉醒作用,但对咖啡因无效,壳部毁损对莫达非尼和咖啡因作用都无影响;3,向正常动物伏隔核核心部注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raclopride后莫达非尼的促醒作用消失,注射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和生理盐水则无影响;4,向伏隔核核心部注射多巴胺D2受体特异性小干扰RNA敲低该受体,引起大鼠NREM睡眠的延长和夜间觉醒量下降。结论:伏隔核核心部和壳部都参与睡眠觉醒调节,核心部还和睡眠内稳态调节有关。促觉醒药物莫达非尼的脑内作用靶点可能是伏隔核核心部的多巴胺D2受体,伏隔核核心部多巴胺D2受体是维持觉醒的重要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