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网络语言的再生逻辑与机制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语言形式以其风趣幽默、简单明了、个性强等特征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他们用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并不时的创造出新的网络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有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媒介,这一现象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从社会语言学,修辞学,词汇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对网络语言是如何再生的这一话题言者甚少。鉴于此,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再生理据,寻找网络语言是通过何种途径来生成的,其再生的依据究竟是什么。本研究期望能够成为网络语言再生机制方面的一个尝试性补充。本文的论述主要基于以下两种语料:第一种,作者通过参与讨论或潜水观察从网络聊天室,论坛等收集网络语言。第二种,也是最主要的,是基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曹进院长带领的团队于2014年7月创建的西北师范大学网络语言语料库,截至2015年10月团队对语料库的录入已达到9000条,本文的大量网络语言语料主要由此来获得数据并进行主体论证。本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利用语料库实例以及自然观察法,其中还包含对语料的描述,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通过收集的大量语料及部分现有数据,作者对研究结果做出了描述和分析。本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第二章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网络语言与网络思维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三章介绍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包含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学,雅克?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第四章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基于自建语料库基础上的语料收集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第五章以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雅克?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网络文化符号特点,网络文化符号形成的理据、途径等方面来分析网络语言再生的逻辑与机制。研究范围具体涉及能指、所指、意指、延异、再生等方面。本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其中还包含对语料的描述,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通过收集的大量语料及部分现有数据,作者对研究结果做出了描述和分析。第六章得出结论,研究表明网络语言的再生与古代汉语、外语、方言、拼音、数字和社会热点有着密切关联。这些因素都在不断地促进网络语言的生成与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