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42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所关注的主题。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出现了很多区域环境问题,其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民勤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也因为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出现了一些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当地的水利建设工程和水资源政策一直在通过水资源这一媒介间接影响民勤绿洲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本文首先结合民勤50余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了民勤绿洲水利建设工程的生态经济影响,然后将民勤绿洲水资源政策的实施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以粮为纲”时期(1950s-1970s末)、改革开放时期(1980s-1990s末)和生态建设时期(2000年-至今),基于对野外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综合,探究了民勤绿洲水资源政策对农户的影响及其响应,接着利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了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后提出了若干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民勤绿洲50余年的水利建设工程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种植业、林业和牧业在充足水资源下的保证下都实现了增长,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产值比从1956年的14.9∶3.2∶1,发展调整到2012年的1.2∶1.1∶1。  (2)民勤绿洲的水利建设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50余年来跃进渠、红崖山水库、机井等的建设,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植被退化以及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3)建国以来至今,水资源政策对农户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表现在自由开荒逐渐转变为限制开荒兼压减田地;自由打井逐渐转变为限制打井兼关闭机井;漫灌沟灌为主逐渐转变为多种灌溉方式并存,自由放牧逐渐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养殖。  (4)经过近15年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农户的环保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普遍认为相应政策确实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执行大多不是出于自愿。农户执行政策不自愿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环境的长期效益与农户的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  (5)民勤绿洲从1955年到2010年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生态效益先下降,到了生态保护时期开始上升;经济效益一直在升高;社会效益整体变动不大。而综合效益前期先降低,到了生态保护时期开始升高。  (6)民勤绿洲应该抓住水资源这一关键因素,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实施一些政策措施,如农户反映的降低水费、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增加补贴、根据具体情况压减耕地等,以及从外流域调水、改良盐碱地、发展绿洲农业、实施生态移民、统一科学管理水资源等,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真正实现民勤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
地表反照率是陆面过程和气候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地表辐射平衡与能量分配。积雪是冰冻圈分布最广泛、变化最活跃的要素,积雪反照率作为地表反照率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对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农垦改革二十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为农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
极地冰盖和山地冰川覆盖了地球上约11%的陆地面积,80%的生物圈处于<5℃的长久寒冷环境中。深海热液喷口、酸性矿排水、热泉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般都被限制在比较狭窄的环境条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由于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地的形象策划与推广显得愈发重要.一个成功的旅游地不仅应该具有高质量的旅游吸引物,而且更应该具有鲜明深刻的品牌形象和成功的宣传营销。
本文认为,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主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本身的不成熟以及毛泽东思想观念中对资产阶级的排斥;毛泽东没有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列宁的过渡时期社会
气象观测资料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对气象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与订正能够提高气候变化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961-2010年65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包括
一要打牢“民本”的根基。首先,要树立“民本”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代表人民行
可达性作为反映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其相关的研究受到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城市规划专家等专业人士长期以来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区位可达性评价方法的优势体现在评价某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