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dler,M.J.是苏格拉底式研讨(Socratic Seminar)的提出者,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派迪亚建议:一项教育宣言》(《The Paideia Proposal:An Educational Manifesto》)和《派迪亚问题与可能》(《Paideia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中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根据教育民主原则,他们应该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学习可以以三种形式进行,其中之一就是结构性的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有关苏格拉底式研讨及评价的概念笔者在“评价、学生学习评价与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这一章中有专门论述)  苏格拉底式研讨(Socratic Seminar)作为一个名词虽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Adler的工作成果,但是其作为一种教学理念长期存在于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经常在与学生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新知;近代叶圣陶先生则明确提倡用启发诱导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来讨论,教师做评判和订正;80年代以来,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传入我国并得到重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执行能力,引导全员牢固树立“安全决定一切,安全颠覆一切”的理念,全面提升矿井的安全管控水平,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安全,神华宁煤集团石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经常会出现一些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常常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关。本文中所指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目标不符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学校教育既要承担起向少数民族学生传授普遍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又要担负起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使命
朱仙庄矿保运一区的曹玲是一名普通的矿山女工。作为一名生在煤海、长在矿山的女性,她从小就深知煤矿是高危行业,明白安全对煤矿生产的重要性。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她就关注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成为了一种时尚。群众性篮球运动作为人们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