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固结-蠕变理论,分析了软土地基沉降机理,并从实际项目出发,对堤防进行沉降变形监测,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堤防沉降过程及沉降变化规律。通过钻探取芯取样进行室内试验获取参数,利用PLAXIS软件,对益公堤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各因素对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对裂缝产生的机理分析,结合益公堤工程现状、水文地质及周边建设情况的剖析,结果表明益公堤堤基为软弱土层,在荷载作用的影响下,堤基易产生固结变形问题;地下水的变动、防渗墙的设置对堤基的沉降固结有着促进的作用。(2)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堤顶外侧监测点位移有朝堤外运动的趋势,堤顶内侧、二坡台、压浸台等位置所有点矢量位移方向均指向堤内。通过将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堤防沉降与外河水位有的相关性很强,外河水位影响着堤防沉降,堤防沉降随外河水位的起落而有相应变化。(3)基于有限元PLAXIS软件,对堤内应力、防渗墙、超静孔压、超载、地下水位及地震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新填筑区域、堤顶内侧、防渗墙和二坡台处,且堤防在沉降31年后,次固结作用仍未完成;防渗墙的设置延长了沉降固结作用,使防渗墙两侧有拉裂的可能,且表现为堤内侧先开裂,堤外侧也有开裂的趋势;堤基的沉降、变形、甚至开裂主要是由堤基敏感土层的次固结沉降(Ss)作用引起的;超载的设置使原本稳定的堤防重新进入沉降固结阶段,使堤身(基)各部位沉降固结作用存在差异,导致堤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地下水位的变动对于堤基固结作用影响较大,地下水位的下降将加速堤基的沉降。地震对益公堤的稳定未造成明显影响,但对堤基的沉降有一定影响。(4)本文以九江市庐山区益公堤为例,利用PLAXIS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分层总和法计算结果与模拟预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堤顶临水侧和背水侧存在沉降差异,且堤防有继续沉降的趋势。将监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及堤顶裂缝产生的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水位与各监测点实测结果及模拟沉降结果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有限元模型基本合理;新填筑土的性质、防渗墙的设置、堤基的软弱土层厚度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着堤防的沉降,致使堤顶路面产生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