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多中心结构比较研究——以重庆、成都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onak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推进的城市化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与收入水平,但也引发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作为解决“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发源于西方的多中心规划策略被我国大中型城市广泛采纳。多中心结构演变是否达到规划预期、能否通过有效途径识别多中心的结构与功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目前,我国多中心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平原城市,而对于西部地区关注较低。大多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形态分析等方法,从人口、用地、产业、价格、交通、灯光等不同维度进行多中心的形态与功能识别、空间绩效分析。研究理论多基于平原均质性假设,从规模经济视角分析多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而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形成不仅是山水阻隔、空间稀缺、生态脆弱等客观环境下的被动选择,也是规划引导下的主动适应,不同地形条件造就了山地与平原城市差异化的多中心结构。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列政策引导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也由过去的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城市大数据研究的兴起,为多中心识别测度及空间绩效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可以精细识别城市内部高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重庆、成都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高德地图POI、腾讯宜出行热力图、城市建筑边界及相关规划和统计数据,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多维视角识别、比较山地与平原城市多中心结构,分析各个城市多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与规划效果。对引导两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关于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多中心测度结果及特征比较,结论如下:重庆主城呈现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解放碑主中心及沙坪坝、杨家坪、观音桥、南坪等副中心的要素集聚程度与开发规模相近并高于外侧副中心。六种不同职能类型下,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多中心分布特征,功能完善的主、副中心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内,但外围的商务与金融中心发育相对滞后。总体上,各级中心功能相对完善,外围的西永与茶园副中心发展程度和集聚功能有待加强。
  成都主城则表现为“多中心,圈层式”的城市结构,以三环内侧为主中心,城市副中心的职能由三环外侧的郫都、温江、双流、天府新区、龙泉驿、青白江与新都承担。不同职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整体类似,其中生活类中心发展较为成熟,商务、金融中心在三环外围发展相对落后。
  两城市多中心结构在布局、要素集聚与影响范围三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重庆多中心结构较为紧凑,主副中心间距离较近,要素集聚能力相近,规模较为均衡。成都多中心结构相对松散,主、副中心距离较远,主中心的集聚能力与影响范围远超外围副中心。在人口方面,重庆各中心在休息日的人口集聚能力强于工作日,与成都相反。两城市商务、金融中心在各类中心中集聚程度最高。
  (2)对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多中心演化的成因进行分析,结论如下,重庆、成都多中心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是多中心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多轮城市规划对研究区多中心形成具有引领作用,自然环境是造成两城市多中心差异的根本原因。
  (3)对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多中心发展与规划效果进行分析,结论如下:重庆、成都多中心结构的发展均达到城市规划的预期目标,重庆内环内,各级中心功能相对完善,外围副中心及部分组团的发展有待加强;成都主城则形成明显“主强副弱”的多中心结构,外围副中心的发展水平远低于主中心。重庆、成都均面临空间发展不平衡、组团/副中心粘连发展、交通拥堵、城市蔓延等问题。两城市需重视外侧副中心与组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疏解城市核心区人口与产业,增强永久基本农田与城市开发边界的刚性约束,注重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多中心体系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贫穷是全球性问题,它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经历反贫困这一艰辛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贫困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农村女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农村女性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截至2016年,据统计我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女性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9.8%,比男性高0.4个
学位
残疾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残疾人在社会上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作为其中群体的儿童,残疾儿童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残疾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要融入社会,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使残疾儿童接受适性教育,也是我国对于残疾儿童教育福利的长期追求。  本文通过选取安徽省残疾儿童教育福利供给为切入点,
学位
乡村聚落作为地理领域最为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农村环境与文化信息的载体,人地关系的核心,而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可以深刻反映区域乡村聚落选址建设的区位倾向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对其的综合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开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分析区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演化趋势,还是厘清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亦或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乡村聚落发育趋势的空间优化方法,都需要对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及
学位
草原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总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我国草原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草原资源是陆地绿色植物资源中面积最大的再生性自然资源,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功能,例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维持并促进物种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保护屏障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草地退化情况已
学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传统产业不断融逐渐合成为新型产业,对现代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影响深刻。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向第二、第三产业渗透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逐年增加,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旅游的
学位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和生产活动的源泉与依托,在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质量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着生物的生产力、促进动植物及人类健康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6号文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施行)》指出,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以量化土地质量,实行动态管理,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服务。其中土壤 pH 值、土壤有机碳、氮、
学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象,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及保护造成了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由于农业劳动力不足导致大量耕地撂荒或者土地利用粗放化,这对耕地保护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是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它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着农村的社会和谐安定和我国的粮食安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