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持续效应的临床评价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le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以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辨证取穴治疗FD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的持续效应及其规律,为辨证取穴治疗FD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受试者采用中央随机分为两组:辨证取穴组和非经非穴组。辨证取穴组的主穴为足三里和内关,根据虚实辨证,实证加太冲和内庭两穴;虚证加验证)。两组试验均为单侧取穴,左右两侧交替进行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次针刺30分钟,连续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总共治疗4个疗程。在入组0周、4周、8周、12周、16周、20周和24周时分别进行疗效评价。患者对疗效的总体评价作为疗效评价的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是:FD的发作次数、上腹痛和餐后饱胀感的综合评分、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LDQ)、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NDI)等。  结果:  1、主要指标:对疗效的总体评价,从入组4周直至24周的六个访视时间点,辨证取穴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P<0.05)。  2、次要指标:(1)FD是否发作及发作次数,从入组8周起直至入组24周,辨证取穴组的发作次数明显低于非经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DQ的总分、餐后饱胀感、恶心的症状,辨证取穴组在入组4周的疗效优于非经非穴组(P<0.05),且该差异持续存在于随后的五个访视时间点;LDQ的腹痛、早饱和烧灼感的症状,在入组8周时辨证取穴组和非经非穴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差异持续存在于随后的四个访视时间点。(3)NDI指数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适、餐后胀满或消化缓慢、上腹部胀气等症状以及在干扰领域、认识和控制领域、睡眠打扰领域的评价,辨证取穴组在入组4周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P<0.05),且该差异持续存在于随后的五个访视时间点。(4)上腹痛和餐后饱胀感的综合评分,辨证取穴组在入组4周和非经非穴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该差异持续存在于随后的五个访视时间点。  结论:  1、针刺辨证取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明显疗效。  2、辨证取穴组治疗FD的临床疗效优于非经非穴组。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疗效的总体评价;第二,减少发作次数方面;第三,NDI、LDQ评分;第四,上腹痛和餐后饱胀感等方面。  3、辨证取穴组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从入组4周直至入组24周,两组患者对疗效的总体评价具有明显差异,说明辨证取穴组治疗FD的临床疗效优于非经非穴组,该疗效差异在针刺治疗后(入组4周)即出现,且该差异一直维持到24周,说明针刺辨证取穴治疗FD具有持续效应。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王氏连朴饮对脾胃湿热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IL-6、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将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
目的:  本实验观察黄连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Mφ)、M1/M2型Mφ及泡沫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黄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机制,为黄连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提取
罗伯特·考文顿 1990年12月14日/2.06米/98公斤/SG-SF/费城76人  费城76人的重建历程似乎永无休止,但千万不要跟罗伯特·考文顿说这些话。  “我们有着很优秀的核心团队,我们非常努力。”考文顿说,“还有一个伟大的教练在督促我们。一旦我们作为整体取得了经验,我觉得我们能变得特别。”  2013年的选秀大会上,落选的他和火箭队签约。在七场比赛里得到了上场机会,但赛季的大部分时间他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