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中的变化特点;PC、PS、AT-Ⅲ活性改变与PTE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PC、PS、AT-Ⅲ对PTE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PTE患者60例(PTE病例组),同期存在PTE形成的获得性危险因素的非PTE患者55例(高危病例组),健康人群6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AT-Ⅲ活性,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PS活性。采用Caprini危险评估评分模式对三组病例进行静脉血栓形成(VTE)危险因素评估,评分并分层(分为高危,中危,低危和极低危共4层)。计数资料采用秩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三个因子对PTE形成的影响。结果:PTE病例组与高危病例组血浆PC、PS、AT-Ⅲ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均降低,这两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抗凝因子PC、PS、AT-Ⅲ活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PTE病例组与高危病例组间三种因子活性改变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aprini评分三组间比较:PTE病例组与高危病例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两组与健康对照组间Caprini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两组致栓危险性均高于健康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C、PS、AT-Ⅲ三种因子中,PS(P<0.05、OR值0.975)、AT-Ⅲ(P<0.05、OR值0.895)对PTE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结论:综合本研究实验结果提示:PTE与血栓前高凝状态均可致血浆PC、PS、AT-Ⅲ活性水平降低;PC、PS、AT-Ⅲ活性降低易栓的风险较健康人群增高;抗凝因子活性水平下降提示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度可能性。在三个抗凝因子中,PS、AT-Ⅲ活性对PTE的形成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