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鼎孳作为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领袖辇下坛坫十余年,以其文学创作和活动不仅在清初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且对康熙前期诗坛格局的形成亦有过重要的推波助澜之功。本文从明清之际诗坛与时代的双重更迭变迁中来考察分析他的诗学思想、创作风貌,文学地位的形成以及影响,以期对清初三十年的诗坛研究有所裨益。第一章《绪论》介绍龚鼎孳的生平,大致理清他的著作及版本流传情况,并分析关于他的文学研究现状。复社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他被卷入明清党争的经历则是他诗文创作的一大主题,故设第二章龚鼎孳参与复社及明清党争的情况,并借此大致理清他的仕途经历,也为后文讨论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史料方面的依据。其中甲申之变作为他被卷入党争的一大关键点,也放入本章讨论。第三章分析顺治四年至七年间、顺治十二年、康熙年间龚鼎孳与江南遗民诗坛的交游及唱和。这三个阶段是身为贰臣的龚鼎孳逐渐得到遗民的谅解、认可与推崇并崛起于江淮的过程,并成为推动他成就辇下文学地位的重要力量。第四章考察龚鼎孳主持辇下风会时的经历,着重分析了他对燕台七子、王士祯的影响。尤其是王士禛,他在扬州期间能迅速得到遗民的认同,与龚鼎孳的推介是分不开的,康熙五年以后又拜在龚鼎孳门下完成了他诗学上由唐入宋的转变。第五章分析龚鼎孳的诗学思想。早年由于受到复社“复兴古学”、“经世致用”的宗旨和竟陵派诗学的双重激荡,基本确立了“诗主性情”而又重视政教功能的观点;顺治年间与云间诗人的接触让他进一步确立复古和宗杜的创作取向,对历下、竟陵的观点进行融合;晚年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宋诗风也有所肯定。龚鼎孳一生诗学立足于“性情”二字,将各个时期诗坛上不同的声音融合在一起,正顺应了那个时代天崩地解、山呼海立的社会大动乱之后各种声音纷呈而至、相互撞击同时急剧整合归一的总体特征。最后二章是关于龚鼎孳诗歌创作的分析。其中第五章考究其创作思想及内容,论述了他诗歌中的诗史精神和归隐主题;第六章从龚鼎孳对诗歌功能的看法、及遣词造句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他的次韵诗不仅体现了他将性情说和格调说相调合的诗学思想,其艺术手法也具有自身十分鲜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