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情况,分析HBV感染与淋巴瘤患者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的关系,以及化疗对淋巴瘤患者HBV再激活及肝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经病理确诊的139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结果1.HBsAg阳性率性别:男性为11.96%,女性为12.77%,两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890)。年龄:<50岁者为10.45%,≥50岁者为13.89%。两组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536)。LDH水平:高于正常者为16.67%、正常者为10.42%、低于正常者为14.2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6)。淋巴瘤病理类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为9.52%,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为12.71%,NHL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1.57%,远高于其他NHL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分期:HL组Ⅰ~Ⅱ为0%,Ⅲ~Ⅳ期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NHL组Ⅰ~Ⅱ期为2.44%,Ⅲ~Ⅳ期为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NHL危险度:低危型、低中危型患者为6.15%;高中危型、高危型患者为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肝功能损伤情况135例接受化疗的淋巴瘤患者中,化疗前Ⅰ度、Ⅱ度、Ⅲ度肝功能损伤者分别占4.44%、3.70%、0.74%;无Ⅳ度肝功能损伤发生。化疗过程中Ⅰ度、Ⅱ度、Ⅲ度、Ⅳ度肝功能损伤者分别占18.52%、7.41%、2.96%、0.74%。化疗过程中Ⅰ度肝功能损伤者较化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化疗过程中Ⅱ度、Ⅲ度、Ⅳ度肝功能损伤者与化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4、0.367、1.000)。3.不同病理类型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化疗前HL组为4.76%、T细胞型NHL组为15.79%、B细胞型NHL组为8.4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化疗过程中3组淋巴瘤患者新发生肝功能损伤或原肝功能损伤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23.81%、31.58%、26.3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各组患者化疗前与化疗过程中肝功能损伤发生率的差异:HL组、T细胞型NHL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6、0.447);B细胞型NH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不同HBV感染状态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化疗前HBsAg阳性组、HBsAg阴性并HBcAb阳性组、HBV未感染组分别为6.52%、0%、10.78%,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化疗过程中3组淋巴瘤患者新发生肝功能损伤或原肝功能损伤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43.75%、29.41%、23.53%,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各组患者化疗前与化疗过程中肝功能损伤发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44、0.016)。5.HBV再激活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60%,高于未发生HBV再激活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的32.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6.HBV再激活患者的化疗延迟率为60%,高于未发生HBV再激活患者的化疗延迟率的18.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结论1.淋巴瘤患者HBsAg阳性率远高于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与淋巴瘤患者的性别、年龄、LDH水平、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2.HBV感染与恶性程度较高的淋巴瘤关系更为密切,推测HBV感染可能会促进淋巴瘤的疾病进展。3.化疗可增加淋巴瘤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以B细胞型NHL患者为著,在化疗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加强B细胞型NHL患者的保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