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ina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脾动脉及其分支大体标本的解剖和观测、脾动脉铸型标本、DSA影像、CTA三维重建解剖学的观测,对脾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以期为PSE探索一种简便易行、准确可靠控制栓塞程度的方法和术前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提供解剖学基础;并进一步丰富脾动脉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材料和方法:1.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完整成人防腐标本12例,解剖出脾动脉及其分支,观察脾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分型特点,用游标卡尺测量脾动脉末端、脾叶动脉及脾动脉的其他脏器支的外径。2.新鲜成人脾脏标本8例。对脾动脉进行铸型。观察脾内血管的分布、吻合情况,着重观察脾内吻合动脉的吻合形式、部位。统计脾内管径为1mm的动脉支数。3.68例不同程度脾肿大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前DSA资料,观察脾叶动脉的分型、脾内动脉的吻合情况,测量吻合血管的管径,统计管径为1mm血管分支数。4.86例患者的腹部CTA资料,原始数据经影像技术处理后。观察脾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分型特点,测量脾动脉末端、脾叶动脉及脾动脉的其他脏器支的管径。结果:1.脾动脉有多种起源方式,包括脾动脉、胃左动脉和肝总动脉三者共干起源于腹腔干;脾动脉和肝总动脉共干直接起自于腹主动脉。脾动脉和胃左动脉共干直接由腹主动脉发出。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发出。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起自于腹主动脉。2.脾动脉自起始点发出后,向左走行途中依次发出胰背动脉、胰大动脉、胃后动脉、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胰尾动脉。脾动脉的主干按照其行程可以分为3段:胰前段、胰段和胰腺后段(脾门周围段)。存在脾极动脉者占20.83%。3.根据脾动脉末端分出第一支脾叶动脉的距离将脾动脉末端分支类型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脾动脉末端管径正常脾脏组和脾脏肿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脾叶动脉分为单干型、双干型和三干型,以双干型居多,占88.77%,正常组和脾肿大组脾叶动脉双干型上、下叶动脉管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脾肿大组内脾叶动脉双干型上、下叶动脉管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脾内脾叶动脉间血管相对稀少,形成相对的乏血管带。脾内动脉间存在吻合,脾内吻合动脉与脾叶、段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有叶间吻合、段间吻合、脾极动脉与段支的吻合及段内小动脉的吻合等。吻合的形式有短交通支吻合、弓形吻合和汇集吻合。血管吻合的位置均位于近脾门处。吻合血管的平均管径低于1mm,脾动脉管径为1mm的平均分支数为23(16-29)支。脾叶动脉双干型上、下叶动脉管径为1mm血管支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脾肿大管径为1mm血管分支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脾动脉末端及脾叶动脉的管径随着脾脏的肿大而增大,而脾内管径为1mm血管的分支数保持不变。2.脾动脉起源、走行、分支分型特点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可为部分脾栓塞探索一种简便易行、准确可靠控制栓塞程度的方法和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提供解剖学参考。
其他文献
[案情]2001年9月30日下午6时许,王某某在某市人民南路尾随女青年黄某某进入人民南路48号楼梯间,从后欲将黄某某1个内有现金、手机的背包抢走,由于遭到黄的反抗,王遂使用携带
公司的经营状况与财务决策深受其嵌入的社会网络的影响,而公司所处的供应网络正是企业间网络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2013—2016年中国制造业
制革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植物鞣剂并不能完全被皮革吸收,剩余部分将随制革废水一起被排出。由于植物鞣剂的主要成分单宁的化学结构较为复杂,因而难以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大量研究
针对一类非光滑凸优化问题,提出一个带非欧氏范数的双稳定束方法.通过利用邻近函数代替传统的欧氏距离,形成更具广泛性的双稳定子问题,进而在计算上可充分利用可行集的几何结
以支撑发酵罐群的钢筋混凝土单层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柱网布置形式对底座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论述了水平以及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过程,并对体系地震影响系数的
背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已被例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目前对该病治疗的研究仍为医学研究的重点。电针作为传统的非药物
急性肺梗塞属于肺血栓栓塞症的一种类型,是各种栓子致使肺动脉支或其分支阻塞,24~48h后引起从栓子阻塞部位至血管末梢的出血性梗塞。急性肺梗塞约占肺血栓栓塞症的17%.国外发病率
对某校学生食堂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措施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提供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成功案例。
目的:黄连素(BBR)是在中国传统医药中广泛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它是否能影响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的尚不可知。因此,研究黄连
中年期是生理上的转变时期,是需要加强保健的时期.中年知识分子应该了解自身机体的发展、变化规律,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自我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方法,从而不断增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