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脾动脉及其分支大体标本的解剖和观测、脾动脉铸型标本、DSA影像、CTA三维重建解剖学的观测,对脾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以期为PSE探索一种简便易行、准确可靠控制栓塞程度的方法和术前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提供解剖学基础;并进一步丰富脾动脉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材料和方法:1.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完整成人防腐标本12例,解剖出脾动脉及其分支,观察脾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分型特点,用游标卡尺测量脾动脉末端、脾叶动脉及脾动脉的其他脏器支的外径。2.新鲜成人脾脏标本8例。对脾动脉进行铸型。观察脾内血管的分布、吻合情况,着重观察脾内吻合动脉的吻合形式、部位。统计脾内管径为1mm的动脉支数。3.68例不同程度脾肿大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前DSA资料,观察脾叶动脉的分型、脾内动脉的吻合情况,测量吻合血管的管径,统计管径为1mm血管分支数。4.86例患者的腹部CTA资料,原始数据经影像技术处理后。观察脾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分型特点,测量脾动脉末端、脾叶动脉及脾动脉的其他脏器支的管径。结果:1.脾动脉有多种起源方式,包括脾动脉、胃左动脉和肝总动脉三者共干起源于腹腔干;脾动脉和肝总动脉共干直接起自于腹主动脉。脾动脉和胃左动脉共干直接由腹主动脉发出。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发出。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起自于腹主动脉。2.脾动脉自起始点发出后,向左走行途中依次发出胰背动脉、胰大动脉、胃后动脉、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胰尾动脉。脾动脉的主干按照其行程可以分为3段:胰前段、胰段和胰腺后段(脾门周围段)。存在脾极动脉者占20.83%。3.根据脾动脉末端分出第一支脾叶动脉的距离将脾动脉末端分支类型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脾动脉末端管径正常脾脏组和脾脏肿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脾叶动脉分为单干型、双干型和三干型,以双干型居多,占88.77%,正常组和脾肿大组脾叶动脉双干型上、下叶动脉管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脾肿大组内脾叶动脉双干型上、下叶动脉管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脾内脾叶动脉间血管相对稀少,形成相对的乏血管带。脾内动脉间存在吻合,脾内吻合动脉与脾叶、段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有叶间吻合、段间吻合、脾极动脉与段支的吻合及段内小动脉的吻合等。吻合的形式有短交通支吻合、弓形吻合和汇集吻合。血管吻合的位置均位于近脾门处。吻合血管的平均管径低于1mm,脾动脉管径为1mm的平均分支数为23(16-29)支。脾叶动脉双干型上、下叶动脉管径为1mm血管支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脾肿大管径为1mm血管分支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脾动脉末端及脾叶动脉的管径随着脾脏的肿大而增大,而脾内管径为1mm血管的分支数保持不变。2.脾动脉起源、走行、分支分型特点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可为部分脾栓塞探索一种简便易行、准确可靠控制栓塞程度的方法和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提供解剖学参考。